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5 19:56:21
选择字号:
两会·观点
史浩飞代表: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立项与评价机制

 

 史浩飞代表 受访者供图

“探索性基础研究资源配置方式以自由竞争为主,而当前项目申请书的撰写占用了科研人员的大量宝贵时间,还占用了大量科研单位项目申请书预审辅导和项目委托单位立项评审的人力和财力,不利于营造平心静气的学术环境。”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史浩飞表示,基础研究是原创理论与颠覆性技术的源头活水,现在我国原创、探索性基础研究从项目立项到评价机制仍存在制约因素。例如基础研究项目立项评审时间过长、资源成本过高,容易引发‘唯项目’和‘重立项、轻结果’的不良倾向。

同时,他表示,颠覆性原创成果的形成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而目前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评价存在评价周期过短,且以论文评价为主的维度较为单一问题。这既不符合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成果价值发现规律,也不能给予科研人员与贡献相匹配的资助与激励,不利于科研人员聚焦战略性重大科学问题。

此外,基础研究项目资助机制的弹性和持续性有待提升。比如项目申请书只有评审专家要求主流和符合研究热点才能立项,非共识项目和非主流科研团队较难获得资助的机会;项目只有经立项才确定资助金额,自由探索和不确定性研究较难获得相应的支持;项目验收通过后,缺乏项目成果的长期跟踪评价机制。

“加快推进以促进原始创新为导向的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项目立项与评价机制改革,是我国中长期深化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史浩飞说。

为此,他建议持续增强对基层科研单位原创、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的保障性投入力度,制定促进研究机构为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必要条件的鼓励政策。同时,探索项目自由注册与立项认证机制。比如科研人员先在自然科学基金网站自由注册研究选题,自主开展研究,取得阶段研究成果后提交成果材料与资助申请,对做出实质贡献的科研团队给予立项认证,按实质贡献为主、实际工作投入为辅确定资助对象及阶段补偿资助额度,引导科研团队潜心探索科学规律。

同时,鼓励科研人员聚焦重大科学研究课题,对经认证立项的探索性基础研究项目的各阶段成果,探索短、中、长周期相结合的项目成果价值发现机制,如短期主要评价项目成果的科学性与可验证性;中期主要评价项目成果对学科领域的影响情况;长期发现项目成果的应用价值,由时间和实践选择出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成果。

此外,完善以质量、贡献与实效为导向的后期补偿制度。一是建立健全经立项认证的原创探索性基础研究项目成果的发布机制,促进项目成果在学术同行与应用领域范围内交流,促进项目成果的扩散和应用;二是经长期沉淀和实践检验,评判项目成果的质量、贡献与实效并按等级高低给予必要的后期补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