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1 21:05:39
选择字号:
刘海鹰:累弯自己腰,挺直苍生脊梁

 

正装照(医生服装).JPG

刘海鹰

前不久,第八届首都道德模范揭晓 ,来自各行各业的10位道德模范当选,其中包括北大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海鹰。他也是当选的10位道德模范中,唯一一位来自医疗领域的代表。

全国最美医生、中国好医生、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刘海鹰从医30余年,投身公益10余年,他获得了太多的荣誉与奖杯。而在他心中,最看重的还是患者的口碑。

怀善心丈量偏远土地

上世纪80年代,脊柱外科还不是一个独立的科室,刘海鹰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肿瘤内科,后又考取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生专攻外科。1995年,他成为第一个拿到德国布莱恩奖学金的中国人,并远赴德国黑森骨科医院及德国脊柱外科中心访问学习。

1997年,刘海鹰从德国留学归来,牵头组建了国内最早的脊柱外科团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并常年坚持在手术一线。

如今,该科室的年均手术量达到800台以上,刘海鹰也成为国内脊柱手术量最多的医生之一。目前,他所带领的脊柱外科团队,完成万例脊柱外科手术,特别在重度脊柱畸形和退变性疾病诊治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每天早上的查房,刘海鹰从不松懈.jpg

刘海鹰为患者检查身体

“我只想做一名良医”。刘海鹰坦言,“能够让患者重新站立起来,改变他们的命运,是我最希望做的事情”。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体操王子李宁手举祥云火炬在卷轴上飞奔点燃主火炬的画面令大家印象深刻。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彼时的李宁已被反复性腰骶部疼痛折磨了30多年。

直到2009年,刘海鹰通过手术治愈了伴随李宁多年的伤痛。

而李宁只是刘海鹰行医生涯所治患者中普通一员。除了在医院内行医治病,刘海鹰及其团队利用周末、节假日的时间奔波千万里,为无数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患者义诊。

由于高原反应严重,刘海鹰在西藏昌都洛隆只能一边吸氧一边为患者义诊.jpg

由于高原反应严重,刘海鹰在西藏昌都洛隆只能一边吸氧一边为患者义诊

行程30余万公里,走遍西藏、新疆等16个省份54个贫困县市,为6000余名偏远地区、贫困地区患者义诊,为近50000名青少年进行专业脊柱侧弯筛查,救治贫困脊柱疾病重症患者173人次,为127个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家庭带来希望,建立19个脊柱疾病国家级救助中心、3个中国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与救助行动工作站、9个医学专家工作站……这一串串数字都是刘海鹰及其团队肩负责任与善心的记录。

得西拉姆的“新生”

2019年,一个名叫得西拉姆的小姑娘要出院了,她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病房哭着抱住刘海鹰表达自己的感谢,因为在这之前,她还是一个被同学嘲笑的“怪人”。

得西拉姆出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长着小虎牙,是个可爱的小姑娘,但她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10岁时,父母带她去成都看病,被告知一场手术至少要花20万元,全家一年的收入才1万多元,从那之后,得西拉姆的家中不再提起给她治病的事。

2017年,刘海鹰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进行义诊,见到了被病痛折磨的得西拉姆,此时得西拉姆的身高只有1米3,脊柱侧弯程度达到100度以上,极为严重的侧弯情况一度导致她的肺部受到挤压,出现了肺功能衰竭的情况。

随后,刘海鹰将她带回北京,在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经过头盆牵引治疗和手术治疗,得西拉姆从1米3“长”到了1米6。这为得西拉姆和她的家庭带来了新生。

像得拉西姆这样的患者,刘海鹰早已经忘记有多少人。而他惦记的只是,还能让多少患者获得新生。

公益救助永远在路上

刘海鹰在门诊时经常见到一些病人,有的脊柱畸形已经造成内脏功能衰竭,有的接近瘫痪,但他们往往满怀希望,却因无钱医治放弃手术,就这样放弃了自己的余生,这一幕幕令刘海鹰心情沉重。

刘海鹰主任带领团队成员为藏族孤儿送来了北京的礼物与问候(图1).jpg

刘海鹰主任带领团队成员为藏族孤儿送来了北京的礼物与问候

2006年,刘海鹰遇到来自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大瑞乡一个偏远山村的17岁彝族孤儿马秀才,他因罹患脊柱侧弯畸形合并严重脊髓发育畸形,心脏被挤到胸腔右侧,肺也出现问题,还压迫到神经,下肢肌肉不断萎缩,逐渐发展到因行走困难而辍学,又因贫困而得不到治疗。

最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帮助下,马秀才的手术费用解决了。刘海鹰主刀亲自为马秀才实施了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历时6个多小时,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

马秀才术后回到家乡继续学习成功考上大学,后来他又抚养自己的弟弟妹妹先后考上了大学。

一次慈善捐助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这让刘海鹰意识到,还有很多地区医疗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致使大量偏远地区贫困患者无医可治,家庭低收入也让很多患者“望治兴叹”,如果有更多善款,加上医疗团队的医术,可以帮助更多家庭重获新生。

马秀才的例子启发了他,也启发了关注贫困患者的热心人士。经过多方奔走,2011年11月,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国首家专项资助脊柱相关疾病的慈善组织,也是北京首次成立医患同建公益基金项目。

十年来,他的团队牺牲节假日、周末时间,到边远山区进行义诊和救助,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得到了救助。

“能让他们挺起脊梁,我觉得意义非常非常大。”刘海鹰团队将继续致力于脊柱疾病患者的公益救助,与国家及社会各界合力,防止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扶贫济困,促进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能救一个是一个”

也许,很多人只关注刘海鹰的职业标签——脊柱外科大夫,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他也是一名颈腰椎疾病患者。脊柱外科手术中需要放射造影,一台手术“吃线”200次左右,防辐射的铅衣重达15公斤,刘海鹰每次穿上它做手术,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而这件铅衣一穿就是三十几年。

手术中照片(侧面).JPG

刘海鹰正在为患者做手术

日复一日的手术,他累弯了自己的腰,却让更多的患者挺直了脊梁。常年高强度的工作,每天长时间在手术台上保持同一站立姿势,刘海鹰颈腰椎也时常“报警”,并且出现了心脏血管阻塞、腹主动脉闭塞等病症。他曾经先后4次接受大手术,直到现在,他每天仍需要戴着颈托、围着护腰、吃6种药才能支撑一天十几个小时的站立工作。

即便如此,刘海鹰几天不上手术台还是觉得“寂寞”,他热爱站在手术台上的感觉。

“人生不过百年,我现在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就多用专业优势和技术能力,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吧!尽我所能,能救一个是一个。”这是刘海鹰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名医简介:

刘海鹰,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国家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防控工作组组长。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脊柱外科领域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兼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等杂志编委。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