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绪飞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4/6 10:46:05
选择字号:
解好本科生做科研的三道难题

 

我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团队名为“追梦学子群”。这里走出的好些学生都有一份漂亮的履历——20余名本科生发表SCI论文40余篇;4人获校长奖章,4人获评省三好学生,1人获评省2018年大学生年度人物;10余人次获工信部创新创业特等奖、一等奖。近几年,4人免试北大、清华深造,5人免试上海交大,4人免试复旦大学,10余人免试南京大学、浙大、中国科大、西安交大……

学生在团队里成长,留下了很多故事。教学相长,我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获益良多,选择几点和大家分享。

解科研难题:要想“锦”上添花,须得先织好“锦”

在选拔学生加入科研训练团队前,我通常要和学生约法三章:学习成绩要稳步上升、英语六级要达标、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超强的行动力。例如,我要求他们即使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也要达到引体向上提高10个、800米赛跑提高50秒的体育目标……

当然,对于学生而言,放在首位的课堂学习不能耽误,知识体系要全面而扎实。我会定期了解每名成员的年级排名。课堂学习永远是夯实基础的主阵地。科研训练是第二课堂,是锦上添花的好事情,能添多少“花”,首先得看“锦”织得有多大、多好。我认为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重要,但我从不要求学生占用课堂学习时间搞科研。团队成员的一篇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是他们在课余时间科研成果的结晶,更是课堂学习成果的体现。

在学生科研探索的过程中,我抓大放小,鼓励团队成员之间“传帮带”。在实验细节上,我可以花几个小时手把手教、

面对面谈,然而在有些内容上,我要求他们积极向师兄师姐求教,在互相帮助中学习,锤炼团队精神。

解发展难题:出成果很重要,有方向更重要

在加入团队初期,不少新成员是被师兄师姐的一篇篇论文、一项项专利、一个个奖励所吸引,缺少清晰的个人目标以及发展方向。

在我看来,学生的成果很重要,但有方向更重要。科研训练的目的绝不是获奖证书,而是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找准适合且擅长的研究方向,继而深入钻研,做出创新成果。有了这些,论文和参赛获奖都是水到渠成的。

在关注学生科研进展的同时,我和团队老师帮助同学一起制定新阶段的目标,指导他们将科研成果完善成论文、专利,随时备战下一个阶段的各类赛事。机会总是格外垂青有准备的人。团队的一项项奖励的获得,和这细致而周到的计划分不开。

当学生在团队里得到一定锻炼,且有了心仪的方向后,我也很舍得将学生“送出去”。2018级本科生张家骏是个搞科研的好苗子,但缺点是对自己要求过高,不善于在眼前得失和长期收获间找到平衡。摸清张家骏的情况后,我鼓励他到更合适的舞台历练自己,见识别人的长处。

刚上大一时,张家骏就成功在牛津大学EC期刊上发表了论文,这使得他在此后参加多项赛事时都显得斗志昂扬。然而,他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和一次校内重量级奖项评比中铩羽而归,这使得他陷入困惑之中。我帮他一起分析了失利原因,并帮他“调转车头”,在另一个地方爬起来。张家骏渐渐回到最佳状态,同时也认识到自己最大兴趣点不在我主攻的材料学方向,而在有机合成方向。

我在了解到另一位海归教授在相关方向的研究水平较高,且团队正需要学生加入时,便果断将张家骏“送”了出去,就像送学生去名校深造一样。“帮助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是每一位师者最真诚的心愿。今年,张家骏已经提前一年毕业,并免研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了。

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首先得看学生适合什么方向,要给学生打造最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另外,学生的性格特点也要了然于心,要适时调动学生性格特点中的有利因素,打磨学生的部分缺点,让性格特点转化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助力。

解领路难题:在学生面前,永远正能量满满

科研训练是厚积薄发的过程,高水平研究成果都来自于日复一日的反复钻研。作为指导老师,不仅要在专业上指路,更要给他们带来正能量,做他们成长成才路上最贴心的领路人、陪伴者。

在确保规范和安全教育的前提下,我经常当一个“旁观者”,让学生在群里自由讨论解决。刚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由研究生手把手教他们实验操作、分析曲线、绘制图表。遇到难题,他们也是先与师兄师姐们商讨解决方案,实在解决不了,或出现了方向性错误,我才伸手支援。

“团队精神”和“传帮带”很重要。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基础,让他们指导学弟学妹,不仅能让他们重温实验过程,也能让新入门的成员更细致地了解实验过程中的难点和易错点,这样有助于本科生独立科研能力的提高。

我和学生之间有接头暗号,学术交流也不拘泥于教室、会议室、实验室。“大石头、八个大字、原子弹……”这些都是我和学生见面的地点。学生上课和自习地点较为分散,为了尽量避免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每次谈课题进度和解决难题时,我习惯就着学生所在的地点去找他们谈。银杏广场的石头阵、校风的八个大字处、止戈园的两弹一星纪念碑处……都是我和学生们交流的场所。

总之,要不忘老师初心,心中装着学生,把每道题都解到学生的心坎儿里。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