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开为农民开设田间课堂 扬州大学供图
“朱老师,今年我家麦田冻害比较严重,可以通过提高追施肥料来提高苗情长势吗?”近日,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古溪镇的种植大户万炳韬通过网络向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朱新开求助。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朱新开经常会为农户答疑解惑。近年来,朱新开带领团队在多年科研和实践推广基础上,集成了一套稻茬小麦“三调三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2021年初,这套技术体系荣获三年一度的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据介绍,该项目多年多点培育了306个示范典型,打造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累计推广示范4328万亩,占全省稻茬小麦种植面积的53.43%,产生经济效益34.5亿元。
针对“三多”现象推行“三调三控”
万炳韬的麦田在寒潮前几天刚进行了化除,结果整片田块叶片全部枯黄,焦急万分的他希望通过施肥助苗作为补救。
了解到情况后,朱新开立即劝阻了他盲目追肥的行为,并给他发去了因苗分类精准施肥的决策方案。
朱新开介绍,很多农户会因苗情长势弱等原因盲目施肥、施药,非但不能提高产量和品质,还会增加成本。
他带领团队调研发现,受气候、前茬作物、农民习惯等影响,江苏大部分地区小麦种植过程中普遍存在像万炳韬一样的“三多”现象:苗多(播种量大带来的基本苗多)、肥多(施肥量大且次数多)和药多(用药过量、次数多)。
“如果把农作物栽培拟人化描述,农药化肥就如同补品、鱼肉,如果滋补多了,同样不利于健康成长。”在朱新开看来,营养均衡、调控得当才能保证农作物的高产优质。而肥多、药多现象既增加了生产成本,不适应现阶段规模经营主体的生产需求,也时常出现产量不高不稳、品质不匀的现象。
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朱新开团队经过多年科研实践创新提出了一套稻茬小麦生产新理论,通过调播种时期、调耕播作业程序、调秸秆还田方式以及控种、控肥、控药的“三调三控”方式实现小麦的绿色高效生产,帮助农民减负增收。
据了解,该技术可帮助农民每亩平均节种0.78公斤,节肥1.6公斤,节药1.4元,增效126.96元,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2014年至今多次被列为江苏省农业主推技术。
增强农人自我“造血”能力
实用技术如何走完通向农民的“最后一公里”?朱新开和团队通过打造高产典型、开展技术示范,以点带面,把新技术新理念传递给更多农民。
几年前,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芦蒲镇其友家庭农场主姚其友承包了近400亩农田进行稻麦种植,但由于种植方式不科学,经济效益不明显。“一年到头忙下来赚不到几个钱。”姚其友感叹道。
2017年,朱新开带领团队在深入调研后,决定在此实施小麦“三调三控”相关技术示范,将该地打造成农业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点。
在朱新开的指导下,自2018年起,其友家庭农场平均小麦亩产比邻近农户高100至150斤,收入也增加了很多,已经成为当地的“龙头”科技型家庭农场。
“从去年开始,周边农户主动向我学习,我什么时候播种、种多少种子、施多少肥,他们都会跟着学。”几年下来,姚其友已经从一名“技术学习者”蜕变为“示范推广者”。
“我们希望解决的不仅是我们自己的新技术新理念的推广,而是如何激发农民的内在潜力,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团队骨干之一、扬州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丁锦峰说。
为此,除了典型打造、高产示范之外,目前团队已经在各地成立了20多个驻村“科技扶贫工作站”和“专家指导站”,定点开展科技推广工作,通过线上线下贯通的方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据统计,该团队先后培育和服务农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2000多个,每年举办近千场各类讲课培训,受众5000人次以上。这既有助于知识直接落地,也造就了一批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的技术骨干队伍,增强了农业生产自我“造血”功能和农村发展后劲。
因地制宜探索多元推广模式
1月29日,江苏姜丰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坚宏自豪地介绍自家公司去年的订单量:“我们仅去年就达到了订单生产优质小麦10000亩,涉及46个经营主体。”自2017年在朱新开的“牵线搭桥”下,该公司与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强强合作”,实现了订单销量,服务效果大幅度提升。
“目前我们通过与扬州大学朱新开教授团队合作形成技术专家团,结合本地龙头农业企业,围绕稻麦绿色高效生产模式开展研究、示范与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姜堰区农技推广中心耕保站总农艺师李亚伟告诉《中国科学报》。
近年来,朱新开团队与该地农技推广中心、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了“技术专家+姜丰种业+家庭农场/农户”的服务模式。在项目区内,选择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经营主体,订单生产稻麦种子,累计种植面积17000多亩。
“农业要持续向好向上发展,创新模式是关键。”朱新开介绍,经过多年探索,团队已形成了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农业技术协同推广计划、江苏省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为依托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
这些模式结合各地发展“因地而制”,有针对欠发达地区制定的纯公益性的“三地一体”技术推广模式;也有结合当地互联网发展制定的线下线上融合的“1+1+1+N”技术推广模式;还有“公益+有偿协同服务”等等多种技术推广模式。
朱新开表示,下一阶段团队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性开展互联网+、微信+、微视频等农业科技综合服务,共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