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研究生拟录取结果网络刷屏了。
报考其中国古代史专业前五名的高分考生,在复试后均被淘汰。拟录取的四位考生中,有一位初试成绩排名最末,但复试成绩却名列第一,且远远高于其他考生,成功逆袭。
有网友表示“奇幻玄妙”,有网友认为“不是考生在复试中用力过猛,就是评委用力过猛,或者有他人用力过猛。”
随着网上引发的热议,该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所复试考核组于5月20日发布声明,表示“复试考核组恪守研究生院的招生复试政策和规定,考核组成员与考生无亲戚、无朋友、无熟人关系。复试考核组坚持择优录取和利于培养的原则,结合复试表现和本科毕业论文做出综合测评。录取结果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所复试组考核后合议之决定”等。
有网友建议“兰大学校层面乃至教育部相关司局尽快介入……以证自身清白,以还考生公道,以回应社会关切!”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可谓问题频发。
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被爆篡改考生复试成绩。
2019年,西南大学自命题科目《自然地理学》试题被举报考前泄露。这三起事件均引发较大反响,涉事人员已受到相应处理。
同样在2019年的招生考试中,电子科技大学自命题科目《固体物理》试题内容与考试大纲出现偏差。
山东师范大学在自命题科目《外语教学理论基础》考试中,将试卷答案当作试题发给考生。
青岛理工大学的自命题科目《城乡规划理论综合》考试,试卷被装错。山西师范大学《中国史》科目试卷与上一年大范围雷同。
最终,上述科目都进行了补考。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主要方式是“初试+复试”的选拔制度,其中初试以全国统考为主,考试内容为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前两门为全国统一命题,后两门总体上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复试的内容、形式、具体办法等由招生单位按照相应的政策自主组织实施,具有很大的自由度。
目前暴露出的问题,也都集中在自命题科目考试和复试过程中。相较于具体的考务问题,最为人诟病的还是自命题科目考试内容的泄露及复试过程中的非学术因素干扰。
这个问题恰恰又比较隐蔽,公开曝光的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由于研究生教育的固有规律性和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复杂性,发挥学校、学院乃至学科、专业、导师在招生工作中的作用,是完全必要的。但高校属于比较典型的熟人社会,加之社会不正之风的侵袭,有些敏感信息和细节漏洞往往给人以可乘之机。
因此,为了维护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公平公正,让真正优秀的学生进入学术殿堂,首先要更加注重招生纪律的宣传教育。
现在依然有不少人法纪意识淡薄,有法不依,有纪不遵,明知故犯,心存侥幸。
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单位要持续加强招生纪律的宣传教育,要把这类问题上升到违法和学术不端的高度,同时要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真正让参与招生的工作人员从思想上筑劳防线,内心深处不想、不敢违规逾纪。
其次,要进一步规范某些重要环节,避免“牛栏关猫”。
比如,确定进入复试的考生名单是招生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常情况下,确定第一志愿考生复试名单,是根据招生指标数的1:1.2至1.5或者2,按照初试分数从高到低划定。但一些招生单位为了照顾特定关系人,以1:2.5 甚至更高的比例划定,人为降低复试分数线,从而将特定关系人纳入复试,然后打通复试评委,提高其复试分数,助其最终录取。
在如何确定调剂生的复试名单时,自由度更大,也更加混乱,甚至可以不按照初试成绩确定。
建议国家在科学研究基础上,明确规定进入复试学生比例的上下限,并严格按初试成绩排序。还有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比例问题,同样值得研究。
另外,从宏观的招生结构上看,可以进一步扩大推免生规模。
这样做有四点好处:
一是对保障研究生生源质量更加稳定可靠。目前推免生的遴选办法已比较成熟。推免是对学生本科四年期间的综合全面考察,是骡子是马,老师和同学都知根知底,清清楚楚,较难作假,作假也容易被监督发现。
二是有利于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同时促进本科人才和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可以增设部分指定推免本校研究生的指标。
三是可以大大节约考生和招生单位的综合成本,减轻他们的学习和工作压力。
四是通过扩大推免生规模,从而相应减少统招生数量,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减少统招过程中的不当行为。
研究生招生考试是国考,关系着考生的切身利益,决定着考生的前途命运,理应体现出应有的科学、严谨、权威、公平、公正、公开,但在某些学校某些环节却沦为一些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
教育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领导和监管,招生单位应切实完善规章制度,尤其是要堵塞自命题和复试工作中的管理漏洞,以保证研究生招生工作规范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