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29 11:28:26
选择字号:
科技扶贫既是“情怀”,更是“双赢”

 

赵广立

“得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乡亲们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我感到很高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时表示。其中,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中科院定点帮扶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对中科院开展科技扶贫攻坚战工作的充分肯定。

科技支撑扶贫,即以科技创新成果为脱贫攻坚战赋能,以技术、智力、人才驱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看上去似乎只需单向输出,不求回报。在很多科研人员眼中,科技扶贫也好似“扶老太太过马路”,是学雷锋做好事,有益于社会,但对“科技”本身益处不大。

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新时期的扶贫工作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工程,在实践中不仅可以检验科技的“含金量”,同时也能为科学家提供广阔而生动的展示舞台,做得好完全可以推动科研工作的自身发展。比如,通过目标牵引,实地实践可以校正科学家的科研方向,甚至可以推动科学研究向着更精、更深发展。换言之,扶贫与科研可以相互促进、互相成就。

以科技扶贫的“喀斯特样本”为例。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克林、曾馥平等人初来环江县时,其自身也是“科技贫困户”,缺设备、少资金的他们只能做些基础的调查研究;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站新建之初条件也十分简陋,据说站上的学生为了爬到山顶打电话还摔断过肋骨。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在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提出的“你们最大的优势是国家需求”指引下,踏踏实实地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通过26年的坚守,王克林和他的同事们一边助农扶贫,一边积累生态数据,挖掘新的科学问题,逐渐把该站的喀斯特研究带到国际前沿,有了“世界上的喀斯特研究,再也无法绕过中国西南”的底气,成为国际上一支不可忽视的科研力量。作为其中的代表,王克林已经成为国内外喀斯特领域中拥有重要影响的生态学家。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精干的科研人才,搭建了一个国家级的喀斯特观测科研平台,承担了国家和地方许多重点研发项目,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了不少高水平研究,提升了中国喀斯特研究在全球的科技竞争力。亚热带所也从当年中科院研究所序列中一个“拟撤销”的“小所”,逆袭成为实现良好发展的研究所。

26年扶贫工作,生生“扶”出了一个特色优势学科。不仅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王克林们也从科技界“脱了贫”,成为了国际喀斯特生态研究领域的优势和主要贡献团队。这一科技扶贫样本生动地诠释了扶贫工作不仅仅是科技成果单向输出的“试验场”,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反推器”。只要尊重科研规律,“小所”也能成大事,平凡工作也能出奇迹。

由此想到,在全国上下共同开展的抗疫阻击战中,科技在为抗疫提供坚强支撑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样的,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国家的重大需求,更加依靠科技支撑,需要科技工作者的倾情奉献;做得好,一样也能促进相关科技领域的发展,成就一大批科技工作者。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应跳出科技“赋能”的单向思维,正视科技与实践的双向驱动效应,让科技发展在伟大事业中迈向新高度。

《中国科学报》 (2020-05-29 第2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