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我国科学家利用自主设计的冰芯热钻系统和湖芯重力钻系统首次获得境外喀喇昆仑山脉深冰芯和湖芯样本,该样本可用于重建泛第三极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
在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中“气候转型与特征事件的冰川记录”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带队前往中巴经济走廊北段,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系(属于青藏高原西部)交汇区进行科考,该地区地势高峻、河谷深切,也是西风与季风交汇区。
研究人员介绍,西风与季风环流是控制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深刻地影响着青藏高原地表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
此外,受山体抬升影响,上述西风与季风交汇区汇集了来自北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水汽,为发育大规模冰川、河流、湖泊提供了丰富的降水补给。地势高峻、河谷深切的地表景观叠加在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上,导致该区域冰川泥石流、洪水、雪崩等自然灾害频发,对公路、铁路、油气、光缆和电力通道等“五位一体”的中巴经济走廊构成了严重威胁。
已有研究也表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该区域气候发生了重大转型,最突出表现是降水量大幅增加。在第三极冰川总体加速退缩背景下,该区冰川相对稳定甚至部分冰川前进。关于这个异常现象,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由于考察与观测研究薄弱,西风-季风相互作用过程对该区气候转型的影响机制仍不清楚,极大地制约了气候变化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影响的评估。
在巴基斯坦空间与上层大气研究委员会的协助下,科考队一行10余人,前往喀喇昆仑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Biafo冰川、Sheo Sar和Saiful malook湖泊,开展了为期108天的冰芯-湖芯钻探工作。考察队克服恶劣天气和极高海拔等极端环境影响,在Biafo冰川的海拔5600米处共钻取了总长超过110米的冰芯,收集了自海拔5250米至5600米区域的多个梯度雪坑剖面样品。顺利完成Sheo Sar和Saiful malook湖泊的水下地形测量和短湖芯钻取工作,在2个湖泊中各获取了4根湖芯样品,为高分辨研究该区域千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提供了研究介质。
此次,在境外野外冰川科学考察工作中,科考队首次成功采用直升机,对Biafo冰川进行了机载雷达冰川测厚工作,获得了第一手的冰川结构和厚度数据,为极高海拔区冰川厚度与冰川表面结构特征自动化探测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未来,科考队将对钻取的冰芯、湖芯样品进行氧同位素、黑碳、粒度、元素等数据测定,建立南北向跨境观测大断面和垂直梯度观测体系,填补西风-季风交汇区温度、降水与积雪观测空白,以期重建该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环境评估、灾害风险防范、气候变化应对和绿色发展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钻取的冰芯
直升机载雷达测厚
冰芯钻机与冰芯钻取 (供图:中科院青藏所)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