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王辰院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指出,目前对新冠病毒的传播与致病规律还远未深入掌握。开展核酸与血清抗体流行病学调查是当前关键任务,急需落实。
核酸与血清抗体流行病学调查将有助于回答哪些科学问题?如何为下一步的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科技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核酸与抗体检测显示感染进程
和王辰一样,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系主任章晓联教授也希望能尽早开展血清抗体流行病学调查。
“目前武汉还是疫情高风险区域,市内出行有一定限制。出行放开后,我们相关研究人员将尽快启动流行病学相关的调查、收集和分析工作。”章晓联说道。
病毒核酸检测,是目前人们熟知的新冠肺炎确诊手段之一。事实上,血清抗体能从另一个维度来反映病毒感染的情况。
“我们研究发现,血清抗体检测是对病毒核酸检测的有效补充,可用于帮助新冠肺炎的确诊,对流行病学研究也有重要价值。”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夏宁邵指出。
结合抗体和核酸检测还可以帮助分析病毒感染的进程。章晓联指出,比如,检测出新冠病毒IgM抗体高、IgG抗体低,且核酸阳性,说明是近期感染。此外,如果IgG抗体高且核酸阴性,说明感染过并获得一定免疫保护。
绘制新冠病毒感染的完整疾病谱
章晓联介绍,在人群中开展血清抗体流行病学调查要进行大量的样本采集。不仅要采集新冠肺炎病人和康复者的样本,另外还要在健康人群中募集志愿者进行采样。大样本检测,对于了解群体感染率和免疫力,以及评估分析流行病状况等有着重要意义。
受限于此前感染发现及诊断方法,目前对新冠病毒感染疾病谱的了解主要集中在出现呼吸系统症状或肺炎等的临床型感染,而对于隐性感染者、不典型患者等所占的比例仍缺乏全面的认知。
“由于感染者几乎都能产生抗体应答,且产生的抗体通常可以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因此对血清抗体的检测,有助于全面了解调查的人群中到底有多少人曾经感染过病毒,进而统计不同类型感染者所占比例,绘制出完整的感染疾病谱。”夏宁邵介绍道。
揭示新冠病毒传播的流行病学特点
在丰富感染疾病谱的同时,在人群中开展核酸与血清抗体流行病学调查,还有助于揭示新冠病毒传播的流行病学特点。
夏宁邵指出,将核酸与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与其他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相结合,可进一步揭示不同类型感染者,尤其是隐性感染者、不典型患者在病毒和疾病传播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为下一步的疫情防控,尤其是传染源的发现及管理对策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我们了解到,目前所做的流调,有发现在无症状期检测出高病毒量和形成传播的案例。无症状感染者在病毒传播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需要更多的流调数据来给出证据。” 厦门大学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军介绍道。
为确保相关结果对疫情防控提供有效支撑,抗体流行病学调查离不开科学和专业的设计。
抗体流行病学调查的设计包含诸多关键点。在夏宁邵看来,其中经常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对抗体检测指标、检测试剂的选择和验证。比如,检测指标是选择总抗体、IgM抗体还是IgG抗体;选用的试剂是否经过了充分的临床测评和实验室验证。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