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3/15 17:01:58
选择字号:
一本“口袋书”中的高校复学“锦囊”
——专访《高等学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主编陈翔、胡志斌

 

“高校学生来源地域广、人群聚集密度大、社会关注度高,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战场。所以,科学精准指导高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对于维护师生员工生命健康、平稳恢复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3月13日,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胡志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基于此,为了切实做好高校疫情防控工作,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商请中南大学牵头组织全国部分高校,编写了《高等学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于近日出版。

作为《指南》主编,胡志斌与中南大学副校长陈翔在受访时表示,该《指南》对高校做好疫情应对工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作为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师生必备的“口袋书”。

不能一刀切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内各高校都实施了延期开学、在线教学等疫情防控措施。不过,随着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过,一些行业陆续复工、复产,高校何时开学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

那么,一个地区到底何时复工、复学?陈翔表示,这主要取决于当地及周边疫情的流行态势。目前,国内很多地区已连续两周以上无新增病例,且确诊病例均已治愈出院,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正在逐步恢复,“相信距离学校复学也为期不远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部分学校还有来自境外的留学生,疫情防控的难度比一般社区大。”陈翔表示,各地区需要综合研判新冠肺炎流行态势后才能确定复学的时间,分期、分批逐步返校,不能搞地区一刀切、时间一刀切。

力争做到一校一案

为此,《指南》共分为7部分,涉及新冠病毒基础知识、高校疫情防控体系、重点环节工作指引、诊疗知识、防控知识、心理健康指引等方面,特别是对高校开学前、师生返校途中、返校当日、开学后的防控要点进行了解读。

胡志斌认为,各高校应精确把握“开学前、开学时、开学后、疫情突发时”四个关键时间节点,精准锁定“本科生、研究生、国际学生、教职工”四类重点人群,围绕“信息摸排、健康监测、校园管控、物资保障、观察隔离、日常教学、宣传引导、环境整治”八个重点方向,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易于操作的标准体系,保障学校开学前后各项工作安全有序开展。

一旦确定了开学日期,《指南》指出,高校应该提前统计师生开学前14天的出行轨迹,再根据流行病学史和健康状况,确定批准返校师生名单,并进行分期分批返校。

“有条件的高校可按照相关要求自行设置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区,不具备条件的须联系当地政府协助解决,无法设置学校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区的高校应考虑暂缓开学。”胡志斌说,国内高校数量众多、差异巨大,《指南》只是一个指导性手册。各高校需要结合地区特点、学校特点、师生特点、专业特点,务必做到“一校一案”、精准防控。

实施封闭管理

随着高校陆续开学,其内部如何管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对此,《指南》给出的建议是,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按照人员类别、活动区域、活动类型等分别制定管理办法,实施精准防控。

其中,人员包括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国际学生和港澳台侨学生、继续教育学生)、教师(专职、兼职)、职工(门卫、保安、保洁、餐饮、宿管、物业等)、外来人员(快递员、外卖员、送货员、来访人员)等。

重点场所既包括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宿舍区、卫生间、食堂,也包括图书馆、体育场馆、学生活动中心、学生服务中心、财务缴费报销、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等。

此外,《指南》还对教学、会议、比赛竞赛、班车运行、食品采购、餐饮服务、环境消杀等做了详细规定。

“学校还要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做到预案充分、反应迅速、联防联控、协调一致、有效应对。一旦发现学校出现确诊或疑似病例时,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两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陈翔表示,必要时,学校应依照有关规定采取班级或全校局部或全部停课等措施。

灌输“心灵鸡汤”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还关注了疫情下高校师生心理健康问题。胡志斌表示,面对突发疫情,公众一般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心理反应,如焦虑和恐惧。当你身处于一个压力性环境,如疫情流行期,大脑会不由自主地把疫区一些严重现象假设成自己即将面对的问题,身体也会出现失眠、头晕、胸闷,甚至情绪崩溃等反应。这是正常的应激表现。

“新冠肺炎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公众普遍对其认知不足,恐惧心理和非理性行为非常明显,处置不当极易造成个体心理危机,甚至引发群体恐慌。”陈翔说,既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较多关注技术层面工作,往往忽视公众的风险感知和情绪引导。而人是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从人的角度研究风险感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例如,江苏省教育厅依托南京医科大学于1月30日便开通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支持热线,面向广大高校师生和社会开展心理支持服务和医学科普,咨询服务采用模式“1+1模式”,即每次咨询都有一位心理专家加一位医学专家,现已接受数百位师生的电话咨询,深受师生喜爱。

几易书稿成常态

采访中,陈翔告诉记者,《指南》编写期间正值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主编和编委们几次通过网络视频、电话、邮件等进行线上讨论和交流,确定书稿框架、任务分工。

此外,有些编委奋战在抗“疫”一线,只能利用夜晚的休息时间查阅资料、撰写书稿,编委之间的在线讨论和交流往往持续到深夜。

“稿件撰写过程中,一个较大的困难是对疾病的认知和防控措施在持续不断地更新。这就需要编写人员时刻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了解最新的防控策略,使得几易书稿成为常态。”陈翔期待,《指南》能成为高校在疫情期间如何开展相关工作的“防护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