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评价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2016年以来,我国开始探索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不再负责科技成果评价工作,而是由委托方交给专业评价机构执行,由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实行自律管理,以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作用。
通过专业评价机构对科技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确定科技成果进一步商业化、产业化的潜力与可行性,从而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如何切实提升科技成果评价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作用,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聚焦早期科技成果,以评价促进成果熟化。
近年来,国内高校院所也在积极尝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校院所早期科技成果的概念验证和成果熟化。面向众多早期科技成果,我们需要通过科技成果评价,遴选出具备转化潜力、值得早期资本支持的那部分成果。
以麻省理工学院德什潘德中心为例,该中心面向早期科技成果提供概念验证资金支持,促进其成为可市场化科技成果,本质上就是面向早期科技成果的“评价遴选在先、资金支持在后”的一种模式。
据了解,德什潘德中心2002年至2019年总计投入1700多万美元,用以支持通过评价遴选的项目。受资金支持的项目有近30%的项目最终通过成立公司实现了产业化,这些企业又累计吸引8亿美元后续投资,资本放大高达47倍。此外,还有很多经评价后获资助项目虽然未能实现产业化,但也大部分通过专利转让、许可方式实现了转化。
二是要围绕专利申请前评估,以评价补足模式缺陷。
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是欧美技术转移办公室模式关键一个环节。科研人员向技术转移办公室披露创新成果之后,技术转移办公室进行专利申请前评估,以确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专利申请、布局、营销。
虽然该模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经济学家开始发现,技术转移办公室在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的时候,过于注重短期的市场价值、经济价值,把很多虽然不是很赚钱、但仍旧具备较强社会价值的成果给“过滤”掉了。
科技成果并不单纯具有经济价值,而是具有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价值,我们要通过客观公正的、围绕上述5种价值的系统性评价,以补足专利申请前评估的欧美模式缺陷。
三是要面向产业化可行性,开展评审评价。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探索以科技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高质量发展,通过利用土地和政策等红利推进科技招商引资引智工作,吸引高端人才携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但在面向这些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开展评审评价时,由于评价方式简单、准备时间不足、信息收集不足等问题,评审小组很难准确判断技术层面的可行性、很难准确判断相关经济指标是否科学合理、很难准确判断市场需求的真实情况,最终也就很难准确判断出这一产业化项目的可行性。
例如,各地很多冠以“卡脖子技术”的产业化工程出现了“烂尾”现象,就是因为没有面向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可行性开展正确评价。
笔者建议,对于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功夫不应在单次的评审会,而是要在做好专业领域的细分的基础上,设计好评价方式方法,同时要结合一些专业的调查分析手段,汇聚提炼更多方面的信息,这样才能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可行性形成正确的评价结论,从而对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真正起到积极作用。
四是要建立完善专业的评价体系,切实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专业领域,或基于不同的评价目的,其所需应用的评价方法都不尽相同。例如对于科技成果商业化潜力的评价,就有市场机会分析法、商业计划评价法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综合评价法又可以有很多“综合”模式,适用于不同综合评价场景,例如可以综合技术属性、过程设计、经济指标、市场需求、用户感知、政策因素6个方面,用以着重评价早期阶段科技成果的商业化潜力。从综合性、专业性角度来看,我们距离建立真正有效评价体系还有一定的完善空间。
目前,大部分评价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时,重点仍是聚焦于科技成果的技术属性,主要围绕技术成熟度、先进性与创新性等方面开展评价。这就难以满足不同的评价需要,尤其难以在一些需要通过评价确定相关资金、政策、资源支持场景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建立并完善“评价指标综合全面”“评价方法精准细分”的专业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再辅以大数据作为基础支撑,线上工具和线下专家评价结合,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单位:池长昀,上海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研究中心、上海市科技成果评价研究院;邱超凡,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西育成中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