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党的领导是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根本原因。这次疫情,中医药人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也得益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决策部署,这是全国中医药大会胜利召开以后面临的一次大考。”近日,在人民政协报社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组织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暨抗疫实践总结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感慨道。
中医药抗疫“出色”
3月23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发布了一组数据,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在黄璐琦看来,“两个90%”充分说明了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的实绩。
“回顾总结整个中医药在这次疫情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们认为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对患者按照感冒、流感、新冠等不同疾病类型进行分层干预;二是对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发挥中医药主导作用,对重型、危重型患者发挥中西医协同作用;三是在康复患者中发挥整体的调节作用,且整体改善率达70%;四是在预防中发挥独特优势作用;五是满足民众对传统医药的需求。”黄璐琦表示。
中医药发展应与时俱进
“中医药不仅仅能治疗新冠肺炎病毒的主症,且对并发症的治疗也体现了很好的效果。”广东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医院副院长张忠德表示。
而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原院长陈珞珈看来,归纳总结中医药参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经验和成绩,应该就轻、中、重三类新冠肺炎患者,分为中医药、西医药品、中西医结合三个治疗组,进行双盲循证、多中心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探索最优诊疗方案,这是非常有意义且极其重要的。
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冷向阳也认为,国家应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强对中医药的应急体系建设投入。因为中医药应急体系的建设,是中医药能否再参加重大疫情防控,能否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关键环节。
“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医理论与时俱进,中医应在传承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中西医结合能更好地把中医药事业做好。”山东省省立医院院长赵家军认为,中医在病毒感染、免疫性疾病包括一些慢病防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日友好医疗保健部主任张洪春进一步表示,中医药除了在慢病比如说慢阻肺、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控上有一定的优势,在急症、特别是突发的应急公共卫生实践中也有很好的用武之地。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刘玉玲研究员的认同。她分享了自己参与、领衔主研的降血糖原创中药新药——桑枝总生物碱的创新故事,并讲述了探索中药创新发展的三点体会:一是中药产品也可以做到物质基础明确,标准组份的化学结构清晰,质量可控;二是与单一成分的化药相比,这种来源于中草药植物的有效组分,具有发挥多重药理作用的优势;三是可以采用国际公认的降糖疗效金标准,挑战高标准临床评价,用现代科技手段,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
正面临新的挑战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0日,全国中医药生产企业有1587家,占整个制药企业总数的21%;全国中药营业收入4490亿元,占全国药品销售总额的18%。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共有58424个中药批准文号,占了中国全部药品批准文号的1/3强。
与会专家表示,《中医药法》颁布之后,中医药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时机。但与此同时,中医药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也正面临新的挑战。
“特别是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因为国家的带量采购等政策,以及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正在逐渐消减。”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表示,如何守住中医药特色及优势诊疗领域,与时俱进地拓展中医药新的发展空间,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中医药人的重大使命。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建议,中药产业传承和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在重要开发过程中既要充分汲取中医药丰富的养料,又要善于利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成果,讲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学会用公认的标准证明自己。其次,中药应当通过循证评价来彰显自身的价值,在尊重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将中药理论中的精华与现代医学评价方法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为传统赋能。
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李俊看来,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要加强医研企用的融合,也要形成产业化。“没有产学研相结合,中药不可能创新发展。”
“动物模型不应只是西方医药体系建立的基石,也可以成为中医药发展的高速路。我们中医药领域如果建立了自己的动物模型体系,就会成为打通中西医、中西药在整体与微观、系统辩证与分子机理、中药方剂与靶点药物等方面认识论差异的桥梁,也将会成为中医药国际互认、国际接轨的桥梁,成为中医药与西医药比较的国际公认的试金石。”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说。
进一步扩大中医药优势
那么,如何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在建设健康中国、保障人民健康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杨宇飞认为,首先要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真正实现中西医并重,让中医切实发挥半边天的作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认为,要传承发展中国的中医药文化,最重要的是普及中医药的教育,提高全民的中医素养。
广东省政协委员陈伟平很赞同上述观点。他表示,没有守正,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刘华则建议,国家应增强对中医的重视和扶持,改变中医医疗机构的运行模式,解放束缚中医特色发展的手脚,以此焕发中医生机。
“‘十四五’即将迎来开局之年,下一步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主要的发展思路就是遵循自身的规律、坚持特色发展,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内涵发展,改革管理体系、推动转型发展,坚持开放包容、推动融合发展。”黄璐琦最后表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