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评价科研不唯论文和奖项,评价论文不“以刊评文”—— |
破“五唯”,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突破口 |
|
与评估有关的事,总会触动高校的神经,学科评估更是如此。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杨卫看来,“学科评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其评价体系往往呈动态演化特征。”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旗煌则直言,“教育评价事关教育的发展方向。”
3日,备受关注的第五轮学科评估来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印发《关于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宣布拟启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
在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当下,此轮学科评估有哪些新特点、新要求?在破“五唯”方面又将有哪些具体举措?
1 形成相对成熟的学科评价体系
●推动学科建设整体水平提升
什么是学科评估?
“我国实施的学科评估制度,是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开展的整体水平评估。”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葛道凯如此解释。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阎光才介绍,自2002年首次开展学科评估工作以来,评估方案几经修改与完善,不断继承创新,一方面表明了学科评估所始终坚持的问题导向与对社会各界不同声音的开放包容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评估过程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负责人表示,经过近20年的探索实践,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学科评价体系。学科评估遵循教育规律,依托广大高校、专家学者、专业组织共同研究制定指标体系,凝聚最大共识,以评促建、以评促升,推动我国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科评估为政府、高校、社会提供了高等教育信息,为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也促进了全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学科评估对高校学科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指挥棒’作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指出,学科评估是对高校学科建设行之有效的周期性检验,高校通过评估查找短板与不足,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学科建设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深化内涵建设,促进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本轮评估的亮点是什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第五轮学科评估按照“改革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要求,将在以下十个方面改革完善: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破除“五唯”顽瘴痼疾;进一步强化师德与师能相统一;进一步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进一步强化分类评价;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评估信息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专家评议质量和评价科学性;进一步完善结果发布方式;进一步强化评估诊断功能。
2 学科评估,难在哪儿
●热衷追逐“学术GDP”
为什么说学科评估是世界级难题?杨卫从历史的角度解释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学科评价多采取基于专家评议的主观评价体系,但随后出现了学派之争,导致了少量压抑后进、有失公允的评价。20世纪90年代伊始,南京大学率先推进基于客观引用数据的评价体系,在当时推动了评价的客观化、定量化。但随后学术界乃至行政部门为其客观性和操作简便性所倾倒,把客观评价体系推向极致,而同行评议的分量逐渐削弱。日积月累,对以定量指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怨声渐起,引发了我国从客观至上的评价体系向主客观结合的评价体系的转变。学科评估也历经了上述介于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博弈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周光礼直言,长久以来,中国大学始终被缺乏合理、准确、系统的评价标准所困扰,各种国内外的商业机构高举科学主义的大旗,以文献计量方法建构各种“洋标准”“洋指标”“洋名次”,给中国大学乃至全球大学产生巨大的社会和舆论压力。其中,基于科学主义评价范式的大学排名,将中国大学导向浮躁与功利,最近公布的有些世界学科排名将科学主义评价范式的弊端暴露无遗。实际上,能够被量化的东西可能并无价值,而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不能量化。在破“五唯”的背景下,有必要全面反思世界大学排名的弊端。
“重科研,轻育人。”在周光礼看来,在这些世界大学排名的导向下,国内大学热衷追逐“学术GDP”,也是“五唯”兴起的重要原因。现有的世界大学和学科排名基本上是以科研为导向,有些排名将科研成果的指标极端片面化,权重急剧扩大化。比如ESI只是一个学术发表指标;从评价体系可以看到,主要国际排名的科研权重占比超过60%。这是因为科研成果较人才培养更为显性,科研成果的数据较易获取且易处理,而人才培养指标缺乏国际通用的衡量单位。
这的确是待破解的难题之一。杨卫以人们经常引用的ESI数据为例——
在数学领域,我国大学按照十年累计学术影响力排序为:山东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按照十年累计学术产出的排序为: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
“任何一位对我国数学领域的学术地貌图有研究的专家都会认为第二份单子(按学术产出排序)要比第一份单子准确。但大多数排名机构却往往以第一份单子,甚至将第一份单子中的学术影响力除以第二份单子中的学术产出(即单位学术产出的学术影响力)来作为其排名指标。于是就产生了US News的最新排名中将曲阜师范大学评为第一,北京大学评为第二的结果。”杨卫说,与大多数的学科以学术影响力论英雄不同,数学工作越为深奥,能从学术上看懂甚至听懂的人就越少。数学名校常以纯数学见长,但其引用次数往往远小于应用数学的工作;另外,还有冷门与热门的不同,数学中与“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或“动力系统”有关的论文的引用往往比对“数论”“拓扑”这些分领域要大得多,因此一些理工科大学、师范大学的数学论文的引用也不见得比数学强校低。有鉴于此, ESI引用数不能作为评价所有学科的唯一标准。
3 学科评估的新突破:破“五唯”
●不将SCI、ESI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
破“五唯”,也是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突破口。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将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新药研发”等指标,进行多维度科研成效评价。评价学术论文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将采用“计量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中国期刊与国外期刊相结合”的“代表作评价”方法,不“以刊评文”,淡化论文收录数和引用率,不将SCI、ESI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突出标志性学术成果的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着力扭转“SCI至上”局面。坚持代表性成果专家评价与高水平成果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充分运用基于定量数据和证据的“融合评价”方法。
周光礼认为,第五轮学科评估注重多元评价,采用多维方法。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避免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做法;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评价学术论文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不将SCI、ESI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规定代表作中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国期刊论文等,“这充分体现了多维评价的原则。”
杨卫将此次学科评估归纳了五项创新:一是在客观数据展示上采取结构性证据链,充分运用“融合评价”,建立专家“元评价”制度;如在教育与育人方面,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四维度评价体系。
二是在学术贡献划分上提出归属度原则;既避免“一稿多投”,又避免“学科壁垒”;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和学科生态优化,确保跨学科成果合理使用;教师成果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抑制人才无序流动。
三是在指标权重上遵循重质量的原则,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评价学术论文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采用“计量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中国期刊与国外期刊相结合”的“代表作评价”方法,避免在收录论文方面数豆子,按照不同学科领域的习惯来衡量学术成果的影响力。
四是在评估结果呈现上采取多元化优化分档,多元呈现评估结果,分类发布总体结果与提供单项评估结果相结合;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等指标,对科研成效进行多维度评价。
五是注意到不同学科的体容量特征,考虑门槛高度与临界质量的辩证关系,探讨如何在高门槛学科(如核能、航宇、天文)避免由于学科点数量太少而造成的高端零和博弈陷阱,以及如何避免在连片学科中由于区别度较弱而产生的选择性堆积行为。
4 学科评估的新取向:推动定量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浓缩粗放的数量 摒弃简单数帽子
新方案针对简单量化取向而带来的种种流弊,提出淡化简单计数方法,实行定量与定性、数量与质量、计量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阎光才分析指出,“淡化量化评价并非完全弃用数据,而是重视有品质的量。如在科研评价上,仅对国家级奖励等高水平科研奖励纳入定量统计范围,把过去粗放的数量浓缩为代表性的论文、著作与专利成果,重点考察成果的理论原创性、前沿突破性与实际贡献。与此同时,把典型案例与凸显自身特色的开放性‘留白’作为定性评价的素材,两者可以相互补充或验证。”
“此外,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价,摒弃了简单数帽子的做法,注重师德师风和教书育人的表现,且把队伍的结构优化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作为重要的观测点。新方案强调质与量、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它体现了学科建设过程中个性特色与表现形态的多样性、整体与局部不可剥离的统一。”阎光才说。
学科评估的新取向,摒弃了简单数“帽子”的做法,也可抑制人才无序流动的问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教师成果严格按产权单位认定、不随人走,对于引进人才在原单位取得的成果,不在新单位统计使用。同时,强化教师以教书育人为首要职责的评价导向,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和指导研究生情况作为重要观测点,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全心育人,避免产生通过大规模聘用“专职科研人员”专攻科研指标、忽视人才培养的不良倾向。
这种有机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得到了林忠钦的认可。“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师德师风建设机制、解决卡脖子技术的社会贡献、标志性学术成果等指标,或者是软性指标,或者是代表性案例,或者是难以量化评价的指标,采用基于客观数据和证据的定性评价是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这些定性评价的指标导向更加鲜明,更加关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国家、区域所创造的价值和实际贡献。通过定性评价,深挖了质量内涵,扩展了评价维度,丰富了评价时空。第五轮学科评估既对学科的底蕴有评价,更是学科建设现状的反映,还有对未来发展的思量。”
5 学科评估的新方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体系
●“三报一刊”文章作为重要研究成果
“现有的世界大学排名几乎都是偏向自然科学的,尤其是医学和生命科学。在世界大学排名的塑造下,中国学界流传‘没有医学院的大学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神话,重点大学纷纷合并医科大学。在这种错误导向下,中国乃至全球大学中出现了一个令人忧思的现象,即大学开始裁撤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因为人文社科专业对大学的世界排名贡献不大。”周光礼直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萎缩带来两个严重的后果,一个是大学的道德领导能力大大弱化,大学已经很难站在道德高度引领社会、批判社会。另一个是大学立德树人能力大大弱化,诸多大学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即德育普遍边缘化。大学的组织目标、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均不支撑大学德育。
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要加快构建科学权威、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体系,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本轮评估改革更加强调政治方向。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住学术评价中的政治关。同时,更加彰显中国特色。重点考察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等方面的特色和贡献,凸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如将‘三报一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求是》杂志,编者注)文章作为重要研究成果,规定代表性论文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国期刊论文,强调课程、教材评价更加突出思想性、时代性,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中国实际。”
“此外,更加体现学科特点。淡化实验室、基地等条件资源类指标,强化对学术著作、艺术实践成果等进行‘代表作评价’,适度降低学术论文等指标权重,不设置专利转化等指标。对于人文学科,强调其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等方面贡献;对于社会科学,鼓励其在中国实践中形成中国方案,研究解决中国重大问题;对于艺术学科,突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特点,更注重考察其实践性,强调科学研究与艺术实践并重。更加突出服务社会。充分认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政策咨询、智库建设、公共服务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贡献。”这位负责人说道。
“任何评估都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不妨说根本就不存在完美无缺的方案。有问题就改弦易辙和推倒重来,相对于这种问题取向的探索性改进所带来的风险更大。故而,新一轮学科评估既具有制度演进的稳定性特征,其探索性创新成效也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阎光才最后强调。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