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的思想和文化导致了社会的功利,包括当前科技教育评价体系,尽管我们还在努力,但我觉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这种情况下好奇心的驱动自然不会太受重视,想象力无疑会受到压制。”10月31日,在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表示。
周忠和指出,目前中国科技发展迅速,但真正原创性的成果、大师级的人才不多,除了科技体制上的各种障碍外,存在的另外一个大问题,或许就是“功利主义”。
那么如何才能保持这份“好奇心”?周忠和认为,好奇心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人类天生的。“只要不压制它,我觉得好奇心就会存在。如果一个文化充满了创新的活力,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自然就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也会促进科幻的繁荣,反过来科幻的繁荣能够激发个人与社会的想象力。”
作为活跃在科普领域的一线科研人员,周忠和提到了科普与科幻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科幻和科普都与科学有关,科普主要传授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精神,科幻本身未见得要折射多少科学知识,但一定会激发想象力、激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对科学的热爱。
周忠和表示,科幻对科学普及所起到的作用不亚于一般意义上的科普。科幻与科普的结合意义重大,好的科普作品能够为科幻作家提供素材,而好的科幻作家除了丰富想象力和文学素养,还要有广阔的科学知识以及理性的思考精神。
“同时优秀的科普作家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情怀,有文学和艺术的熏陶,才能够更加接地气,贴近读者公众,这样的科普精品本身可以被称作文学或艺术的作品。”周忠和说。
在他看来,科幻文学还能够帮助人类更深层次思考、认识和理解社会和未来。“比如人工智能、生命技术这些领域目前发展非常快,很多伦理问题现在都凸显出来了,通常情况下社会应对这样的伦理问题是不及时的。因此,仅仅依靠科学共同体是不够的,我认为科幻的发展和繁荣能够促进我们思考人类共同体的责任,共同思考未来的方向。”周忠和指出。
此外,周忠和还提到,无论是做科普还是做科幻都要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理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都能普遍接受的社会价值,这对中国科幻真正走向世界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比如《流浪地球》中表现人类共同体的理念我认为就属于这样的一种价值。”
对于中国科幻繁荣和发展,他表示,科幻不仅仅属于文学、影视或其他艺术范畴,背后还有科技和文化的支撑底蕴,科幻的繁荣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事实上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国经济、科技、社会快速发展,为科幻繁荣奠定了基础。推动科幻事业和产业发展,我认为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重要的推手缺一不可,最重要是做好两者之间角色的分工。”周忠和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