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科信 来源:中国科协网 发布时间:2020/9/30 13:19:58
选择字号:
扎根大凉山腹地的“科技小院”

 

在四川大凉山腹地,坐落着我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最为典型的特木里镇。这里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人民群众长期生活艰难。在建档立卡之初,特木里镇有12个贫困村、1258个贫困户、贫困群众5330人。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特木里镇的火把原乡儿女,只能在瘠薄的土地上种植耐寒、耐旱、耐贫瘠的马铃薯维持生计。然而,深山之中不会长出培育马铃薯的“无字真经”,山民们的马铃薯种植长期受到种薯活力差、品种混杂、栽培粗放、加工业缺乏、技术推广艰难等的限制,难以取得长足发展。

特木里镇的扶贫工作也殊为不易。了解这里情况的人都知道,特木里镇“面广人多程度深,特殊问题相交织”,是脱贫攻坚的困中之困、难中之难、艰中之艰。

催动大凉山贫困群众赢下这场与天争、与地斗的硬仗的,是会扎根的“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教授张福锁于2008年~2009年提出和实践得来的科技扶贫新模式。“科技小院”建立在村镇中、农场里,专家团队通过全程驻扎和蹲点在产业基地,关注作物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2018年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成立之际,在张福锁院士科技小院模式的影响下,坐落在特木里镇的布拖县布江蜀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首批受牌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技协、中国农业大学共建了“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

这朵受到各级科协、农技协、高校、企业呵护抚育的“小花”,开始在特木里镇生根发芽、开苞绽放、吐露芬芳。

得到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资金支持后,四川农业大学专门对科技小院设立专项招生指标。自此,马铃薯团队师生,开始了以“科研院所+企业+科技小院+贫困户”的特困山区技术推广新模式,长期入驻特木里镇,以马铃薯产业服务为主,全方位助力脱贫攻坚。

作为切实打通科技服务农户与精准脱贫的“最后一公里”,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将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特困山区。不到2年时间,科技小院在特木里镇打造了标准的“原原种—原种—生产种—商品薯”的四级薯生产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当地马铃薯的减损增效。

除了在马铃薯种薯繁育与生产全生命周期播撒“科技种子”之外,科技小院进一步推动科技研发与创新、成果示范推广、技术培训与服务、科技人才培养等各环节,形成了推动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发创新+成果示范推广+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的有效闭合,让特木里镇这个特困山区的薯农能够“种出高产土豆、吃上优质土豆、卖出致富土豆”,在全产业链中获得优厚回报。

在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通过长期入驻,及时发现、解决马铃薯的生产问题,保障了科技服务的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以特木里镇为核心基地,仅2019年一年,先后就有50名师生先后前往布拖县开展实地科技扶贫工作。

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彭洁,是进驻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的一份子。为了响应“万企帮万村”战略,他(她?)顺势创办了实体企业“成都千盛惠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全程陪伴式”种养与农户一起培育开拓紫色马铃薯产业。在科技助力和市场化运作下,他们培育出的紫色马铃薯优质高产,受到了市场青睐。

高产、价格高,点燃了周边山区种植紫色马铃薯的热情。通过技术推广,四川及周边特困山区的紫色马铃薯种植规模超过30000亩。种植紫色马铃薯的区域平均脱贫率超过94%,人均收入从脱贫前不到2000元,到脱贫后的5000元以上。

科技小院建立的“科技成果核心示范+推广应用+辐射带动”的联动模式,展现了其在脱贫攻坚中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基于这一联动模式建立的“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标准样板”,已经从特木里镇逐步推广到补尔乡、美撒乡等乡镇,形成了布拖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大好局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特木里镇的科技小院这朵明丽的小花,正在大凉山深处散发着它的魅力;一个美丽、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布拖,也让古老的山区焕然一新。乡村振兴再出发,扎根大凉山腹地的“科技小院”,还将进一步释放科技的无穷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