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军 于浩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6/11 10:06:56
选择字号: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携手奋进 走向辉煌

 

■孙军 于浩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走过了70年光辉历程。70年来,一代代大连化物所人怀着对国家的深情厚爱,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科研攻关能力和毅力,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做出了一系列国家最急需的科研成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贡献。

1949年建所之初,大连化物所职工仅106人,科技活动人员51人,只有9名研究员。张大煜、郭和夫、萧光琰、张存浩、刘静宜、陶愉生等老一辈科学家冲破阻力,毅然回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建所初期,卢佩章、楼南泉、郭燮贤、彭少逸、陈国权、章元琦、郑禄彬等一批研究骨干来所参加工作,正是这样一支单薄的研究队伍,以无畏的精神,一次次成功地完成国家科技任务,解决了国家的急需。他们甘愿坐“冷板凳”,甘心作“铺路石”,不计个人名利,只当无名英雄,不负科学家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为后来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是大连化物所“锐意创新、协力攻坚、严谨治学、追求一流”精神的缔造者和践行者,是研究所厚积薄发、继往开来的信心源泉和宝贵财富。

1959~1971年,为满足国家石油工业、煤炭工业和国防建设发展需要,大连化物所先后分出科技力量支持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所和七机部四院42所等科研机构。同时,也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哈尔滨石油化学所和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输送科技人才支持其发展建设。

197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科学的春天”,大连化物所人一如既往地艰苦奋斗,突破科学研究的重重困难,不畏艰苦、协力攻坚,一次次奇迹般地完成国家重要攻关项目,成功填补了众多国内空白。同时,研究所不断抓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壮大科技人才队伍,1985年,设立国务院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所职工达到1384人,其中,科技人员879人。

1998年起,中科院分一期、二期、三期启动实施了知识创新工程,大连化物所为首批试点单位。1999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大连化物所并欣然题词“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把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并称大连化物所是“知识创新工程的先遣部队”,研究所在党和中科院的领导下开始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持续跨越发展。研究所体量也迅速精简,从1998年的1209人精简调整到2006年的792人,博士职工比例从8.9%升至18.9%,研究所队伍结构得到优化,科技人才队伍非常精干,期间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

此后,中科院相继实施“创新2020”“一三五”规划和“率先行动”计划,大连化物所也从未停歇改革和发展的脚步。大连化物所建所70年来,科技人才队伍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争做科学院的排头兵,出色地完成国家科技任务,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成果的取得与一代代科学家艰苦卓绝的奋斗是分不开的。

从人才队伍的变化历史,可以看出大连化物所的发展命运和国家及中科院的发展紧密相连。研究所一直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基础,尝试各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方式和策略,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探索和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为增强领军科学家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大连化物所参照国际Tenure-Track、Chair-Professor制度,实施“首席研究员”计划,遴选优秀科技人才,聘至退休年龄,给予稳定保障。

为激发优秀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稳定存量,优化增量,实行“预聘—长聘”制度,对新聘任正高级人才,设立5年预聘期,预聘期考核结果为优秀的,聘为“首席研究员”,进入长聘期管理。

为进一步凝聚、激励、支持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和引进,实施“张大煜学者”计划。为选拔和培养30岁以下优秀青年博士人才,吸引优秀青年博士人才来所工作,大连化物所建立优秀青年博士人才破格选拔机制,聘为副研究员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为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施“国际英才计划”,大连化物所资助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到国际知名大学和国际顶尖实验室深造学习,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

为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大连化物所实施了“优秀博士后支持计划”,以百万年薪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博士后人才加盟大连化物所。

建立人才服务平台,做好引进人才后勤保障工作。大连化物所组成由所领导牵头、相关管理部门参与的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在人才回国前,提前启动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采购、团队组建、研究生招生、科研项目申请、配偶就业及子女入学(托)等工作,以保障人才来所之后能尽快安顿下来,第一时间开展科研工作。

为解决人才子女入托问题,大连化物所与中科院共建中科院幼儿园大连实验园。为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问题,大连化物所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共建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实现大连化物所职工子女可以顺利就读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和中学。

在党的领导下,在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中,人才工作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大连化物所逐步形成具有研究所特色的科技人才计划体系,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并先后获得“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在研究所发展的光辉历程中,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在各个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先后有20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大连化物所有两院院士1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研究所人才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在所级人才计划体系方面,拥有“首席研究员”61人,张大煜杰出学者12人,张大煜优秀学者38人,张大煜青年学者24人,这些人才计划对大连化物所高层次人才起到良好的稳定支持和保障作用。在青年人才方面,拥有项目研究员15人、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62人、副组长16人、优秀青年博士人才19人,在站博士后接近200人,在学研究生数量突破1000人,青年人才队伍展现蓬勃生机。

大连化物所历届领导都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不断探索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人才发展新思路和新举措,切实做好研究所人才政策与国家、中科院、地方人才政策的有效衔接和相互补充,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并卓有成效地实施开展。研究所今天的科技人才计划体系和取得的人才成绩,凝结着几代所领导和大连化物所人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结晶。当前,大连化物所正处于探索改革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将不断打造创新科技人才队伍,为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夯实基础,力争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携手向世界一流研究所的辉煌目标奋勇前行。

作者简介:

孙军,1978年7月生于大连,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人事处处长。

于浩,1978年11月生于哈尔滨,2007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现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人事处工作。

《中国科学报》 (2019-06-11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