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凡 黄辛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9/3/19 10:13:28
选择字号:
爱国,首先就要爱自己的事业
王振义院士获2018最美医生称号

 

 
3月18日,央视1套黄金时间播出寻找中国最美医生节目,95岁高龄的王振义荣获2018最美医生称号。王振义是中国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他经过八年刻苦研究,找到了一种药,攻克了一种最危重的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寻找最美医生”是由国家卫健委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的一项大型公益活动,通过媒体寻找、社会推荐、个人自荐三个渠道广泛征集候选人,今年评选出10位“最美医生”、1名“特别致敬”和1个最美医生团队。2019年是建国七十周年,王振义院士此次获评不但因为其在医学上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因为其个人成长中充满爱国情怀。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是最为凶险、病情恶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白血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有90%的病人将在半年内死亡,最快的甚至只要三天。1978年,王振义开始进行研究。当时,国际上治疗M3的主流方法是化疗,但患者化疗后的5年存活率只有10%到15%。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全世界首创的想法——用诱导分化的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经过八年的奋斗和探索,尝试了无数种方法,测试了无数种药品,王振义最终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将M3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
 
1986年的一天,一个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小女孩生命垂危,“医生,想想办法,随便什么方法只要能救她就行”,绝望的家属苦苦哀求。此时,瑞金医院王振义教授通过仔细研究小女孩的病情,建议让小女孩服用还处于试验阶段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很多人劝他说,您已经功成名就,用新药来治疗万一有啥可就名誉扫地,还是别冒险了。但王振义说,我们经过八年的研究,我相信科学,我有信心!奇迹出现了,小女孩只吃了一个星期左右的全反式维甲酸,病情就出现了转机,白血病最终达到完全缓解。如今,30多年过去了,女孩依然健康地生活着。这次治疗是世界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也因此,王振义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去年,电影《我不是药神》把抗癌药推进了人们的视线。其实王振义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真药神”,他找到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后,并没有为全反式维甲酸申请专利,而是朴实的希望能让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都尽快用的起这种药。这种被患者称为“特效药”的黄色小药丸,只用口服就行,一盒11块钱,即便是过了三十多年,这盒药也只要290元,还可纳入医保,而类似的肿瘤治疗药物价格高达2万元以上。
 
有一次,王振义收到一封海外来信,里面有一张两个陌生外国小孩的照片,原来这是一位美国母亲的来信,她说自己在十多年以前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濒临死亡,后来吃了全反式维甲酸后完全恢复,还生了两个孩子,所以寄照片来表示感谢。确实,王振义的上海方案使得全世界千千万万白血病患获得治愈。
 
此后,王振义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又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使得这曾经最为凶险的白血病五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7%以上,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该成果被誉为“上海方案”,并被国际权威指南指定作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还被誉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之一。
 
很少有人知道,王振义还立过军功。1953年4月,王振义第二次报名参加上海市第五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并获批。当时在战场医院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怪病,很多战士出现咳血、头痛等症状,医生们诊断为肺结核并伴有结核性的脑膜炎,但用了药并不见好转。细心的王振义发现出现这种病状不止一人,而是一大群人,而且当时战士们为了改善伙食经常在当地捕捞鱼虾,会不会是以前在文献上看到的肺吸虫病呢?肺吸虫虽然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肺部,但也会跑到脑膜里去,进而导致咳血和头痛的症状。但当地医院的医生们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这种疾病,所以将信将疑。于是王振义将病人咳出的血液拿到显微镜下观察,果真找到了肺吸虫卵!这一诊断帮助整个部队和医院及时治愈了一大批患病的战士。为此,王振义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二等功。
 
王振义是一名本土培养的顶尖学术大家,虽然从没出国留学,但他深谙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的真谛,深信爱国就要为祖国培养出人才,所以他不但自己做出卓越的成就,还创造了“一门四院士”的团队奇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是王振义的得意门生。陈国强常说起王振义帮他修改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整个过程。王振义一遍遍修改,他就一遍遍整理抄写,王振义先后改了10遍,近二万字的毕业论文陈国强抄了10遍。正是导师的谆谆教诲和言传身教,激励着他攀登更高更险的医学高峰。
 
王振义每次都坚持把自己的学生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最后,甚至不参加署名,目的是让年轻的研究骨干承担更大责任。1996年,他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让贤于陈竺,他说:“我觉得年轻人对于血研所的发展更有好处,那么理所当然,就让贤、让他去领导。”他谦逊豁达、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每个人,正是在这样的大气谦和的学术氛围中,由他一手创立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逐渐成长为国际著名的学术高地!
 
如今,95岁高龄的王振义仍然坚持每周四的上午进行“开卷考试”,原来每周学生们都会向王老师提供一个疑难病例,王振义就会用一周的时间搜索全球最新文献,并思考分析制作成ppt与大家一起探讨,疑难杂症到这时往往能找到线索和治疗方案。他笑称这是对自己的“开卷考试”。最近,根据王振义教授每周四开卷考试答案梳理而成的著作《瑞金医院血液科疑难病例讨论集》第二集出版发行,大家都说这是王院士对青年医师最无私的奉献。
 
王振义常说,爱国,首先就要爱自己的事业,我这一辈子看好了一种病,而我最遗憾的是只看了这一种病,还有很多病没有攻克,希望我们每个医生都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