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复旦师生用镜头记录复旦—永平携手脱贫路 |
自2012年在教育部和国务院扶贫办指导下,复旦大学启动对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的定点扶贫工作以来,永平与复旦已携手走过7年时光。今年4月底,永平县顺利脱贫摘帽。面对复旦写了7年之久的答卷,2500多个日日夜夜的相伴很难通过某种媒介完全展现,他们希望通过影像记录一些故事以及发生的变化,让更多人看见。
这是一支由复旦师生组成的3人拍摄团队。历时前后整一年的筹划、拍摄与制作,这群校园中的年轻人最终完成了一部短片——《在希望的田野上》。
“她的眼睛中,能捕捉到柔软、纯真与希望”
4月23日下午6时抵达大理,乘车,7点到达永平县,吃饭,回宾馆,推本子,这是复旦师生拍摄团队当天的行程。面对7年积淀的点点滴滴,如今要做的,就是根据已经挖掘好的故事脚本,选择合适的画面呈现复旦与永平之间流动的感情。
在真正身临永平之前,拍摄团队的成员们曾自以为已对这片土地无比熟悉。最早时候,复旦与永平的故事通过媒介传递到这群年轻人眼前,多年推动发生的变化令他们感慨、好奇,希望来看一看,最终促生了在脱贫摘帽之际自告奋勇来拍片的主意。他们曾做过大量“功课”:相关的媒介报道,在学校中观察、听闻的点滴,与扶贫干部的交流……数据或故事讲述的内容变得烂熟,但仍有些什么需要亲历,无法仅通过第三方描述传达。那便是片名中定下的关键词:“希望”。7天拍摄中的第3天,团队开始进入小女孩杨佳佳的故事。杨佳佳是一个8岁的孩子,患有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左脚内翻严重,无法正常行走,县里、州里的医院没有条件治疗。2017年夏天,在复旦赴永平挂职干部张志强的联系下,佳佳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进行了手术。2018年,杨佳佳已经可以正常走路。这次来拍摄,佳佳已能够正常跑跳,还长胖了,小姑娘放民族假,在家休息,团队成员们带了礼物彩笔给她,教她画飞机。
“7年来,永平的改变是看得见的”
北斗中学是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开展支教活动的学校之一。当地老师向来到这里的拍摄团队成员分享了一则故事:一个叫施佳林的学生,一直想成为家里第一位走出大山的大学生,但语文成绩总令她烦恼。后来,经过研支团成员潘晨的悉心教授,她的语文成绩跃居到了全年级第二名。
通过与施佳林聊天,团队成员了解到,成绩一出来,施佳林就立刻打电话汇报给了姐姐。她的姐姐学习很好,可是初中毕业便出去务了工,施佳林想像姐姐一样学习优秀,语文是她一直迫切想提高的一门课。研支团帮助她的语文水平大幅提升,于是,山里的孩子施佳林这才又看到希望。
这番故事令团队立刻决定拍摄施佳林与姐姐通话的画面。“7年来,永平的改变是看得见的。”拍摄团队带队老师王玥说,在当地选取这一题材,是因为施佳林突飞猛进的语文成绩让人发现,希望的涌现竟能捕捉得如此清晰。
扶贫先扶智。一个人想不想干成一件事,能不能干成一件事,有时只是缺少契机。团队第一次见到张继强,是在他的办公室。对博南古道很有研究的他风风火火地收集材料要做地方志,还有项目要申请到市里、省里、国家,相当有工作劲头。
正是在与复旦老师的多次聊天、谈心后,张继强决心要发掘永平的文化和历史,尚没有其他人的帮助,他自己便开始了对博南古道资料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在他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今年8月底,博南古道挂牌,成了3A级旅游景区。
“永平之行对我们的意义非同一般”
拍摄团队观察到当地的自然环境非常好,是一个拍星轨的好机会,便找了个水库,地下是水,天上是星。为了拍出天亮到天黑的过程,成员吴琦隆在水库旁蹲了3个多小时,从下午7点到晚上11点,山里面昼夜温差大,中午非常热,晚上就冻得加衣服,当晚吴琦隆就感冒发烧了。“虽然我们蹲了三四个小时拍摄的星轨,片子里面只用了5秒,但我看到了有生以来最美的星空。”温晓宇说,勺柄形状的北斗七星轮廓清晰,漫天星河璀璨。
而这幕辛苦得来的夜空,并非这场7天之行的最大收获。
温晓宇的内心一直有疑问,扶贫这件事究竟有怎样的效果?这个效果又有多久的保质期?复旦对永平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存在一个时间节点,到了节点,这些“意义”都会结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他在此次永平之行中找到了名为“希望”的答案。
“我们做的事情不仅仅是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帮扶,更是文化、精神上的支持,我们在不断整合全校内外资源,动员校友和社会力量,况且,扶贫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受益的,这个时间节点只是我自己一个狭隘的理解。永平之行对我的意义非同一般。”温晓宇感受到,复旦人在参与扶贫、奉献、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接地气”,获得别样生命体验,了解国情民情。复旦人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这项工作。“只要宏观的政策和个体真真切切结合起来,我们足以让一个地方切切实实发生改变。”温晓宇说。
拍摄团队成员表示,希望通过这部《在希望的田野上》,让更多人相信脱贫工作的巨大价值,让更多人以不同方式志愿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