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之康 秦志伟
对于奥数来说,2012年是致命的一年。
那一年的“小升初”大战中,许多家长对奥数的不满达到了极限。据家长们反映,奥数幽灵在孩子们的命运中扮演着不可小觑的角色,也成为他们的“心魔”。
《中国科学报》接到 “举报”后,便迅速组织精干力量,深入调查采访,与“奥数”展开各种博弈。
后来,有关奥数的报道得到国家回应,一系列针对包括奥数在内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政策相继出台。
用笔杆子“宣战”奥数
《中国科学报》记者丁佳是报道组的一员,主要负责摸清奥数培训机构的伎俩和利益纠葛,“从正面突破拿到有价值的信息并不容易,所以我采用了暗访的形式”。
当时,丁佳走访了两家奥数培训学校,并以学生家长身份向其咨询奥数相关课程情况。结果,他们对待奥数的态度大相径庭。其中一家的反应让丁佳记忆深刻:“一开始说奥数课程很有效,但询问到教师来源、收费标准时,一下子就警惕起来,甚至一定要确认记者的家长身份后才肯进一步解答。”
但丁佳还是达到了她的目的,“两个学校都认为自己做的是亏心事”。随后,她便与《中国科学报》记者龙九尊、陆琦共同写了《奥数:利益滋养的产业怪胎》。
和丁佳一样,其他几位记者深入调查奥数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了9篇稿件。就这样,一组关乎千百万孩子命运的系列报道便呈现在2012年7月18日至27日的《中国科学报》上,名为“该死的奥数”。
出乎意料的是,报道不仅得到家长们的支持,还得到主管部门、院士专家、社会名人的声援和鼓励。
这条“导火索”也引发媒体为维护正义和良知而斗争。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持续发酵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合力,助推奥数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2012年8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时任主管副市长表示将采取多项措施坚决治理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8月28日,北京市教委召开紧急部署会,要求即日起叫停与升学挂钩的奥数竞赛培训;9月6日,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对有关奥数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奥数热’涉及中小学择校问题,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毫无疑问,这些是对包括《中国科学报》在内的所有奥数报道的正面回应。
奥赛热度依然不减
在2012年奥数系列报道之后,国务院对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包括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配置办学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规范办学行为等。
此外,2018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委下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用大量篇幅来规范、整治各类竞赛培训,力度之大,堪称近年之最。
应该说,上述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学阶段的“奥赛热”。但是在高中阶段,奥赛(主要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依然热度不减,原因则在于它与“考大学”挂钩。
在《中国科学报》2018年4月3日的文章《取消加分:深化高考改革的问路石?》中,某高校招生办主任指出,高考加分“变了味儿”,“不仅弄虚作假层出不穷,还慢慢地养成了一种风气,比如‘全民奥赛’”。
教育部等五部委虽然在2014年12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规定从2015年起取消包括奥数在内的多项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但是,此前能够获得高考加分的途径有十几种,此后名校把越来越多的名额投向自主招生,而从目前高校自主招生评价体系来看,竞赛获奖几乎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指标。
正如《取消加分:深化高考改革的问路石?》一文中所说,高校自主招生仍然和统一高考录取嫁接在一起,因此“还是被一些人理解为变相的高考加分,导致部分学生、家长和社会舆论以功利的态度对待自主招生,进而以功利的态度对待各类竞赛”。
多元选才窘境待破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启了新高考改革,并奠定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核心基调。
依前文所述,取消高考的普适性加分,让渡到高校自主招生中的个体降分,实际上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权力下放,高校从中获得更多自主权,这也是新高考改革综合评价核心基调的一种体现。
但现实是,对很多高校而言,除了分数,其他方面的评价因素几乎完全是奥赛的天下,至少短期内是这样。
比如北京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简章中对申请报考者(非医学类)规定三种类别:有发明创造或参加科技类竞赛全国决赛、国际比赛获得优异成绩者;在我校自主招生专业范围内有相关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并在国内外相关专业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在高中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获得优异成绩者。
除了第三条在时间、类别、奖项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其他两条都比较模糊。怎样的发明能得到青睐?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如何界定?何等水平的成绩才算优异?这些不够明确的规定带来了造假的隐患。
2018年8月28日,《中国科学报》刊登的《人才选拔:“假”论文背后的“真”痛点》对该情况进行了探讨。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表示,“论文、专利是公认的成果,也是比较简单的评价方法,第三方佐证材料看起来比较客观,用起来也比较省事,但是却不能以此筛选出高校真正需要的人才”。
对高校来说,在自主招生中,与认证奥赛成绩相比,通过其他条件来认证报考者是否优秀的成本太高。虽然无奈,但也确是高校多元选才的窘境所在。
专家点评
奥数问题还须理性看待
■别敦荣(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现在回顾奥数这个选题,最后能够上升到多元选才的高度,我觉得是非常好的。
当年关注奥数是有进步意义的,这对于扭转当时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作用。当时,奥数在整个社会上简直热得发烫,每个学生、家长都高度重视,且以能够获得奥数奖项为目的。学生数学好不好,似乎就看奥数了。所以,报纸对其予以关注、报道,呼吁社会公众以及政策上要正确对待,这对中学教育、对高考选才都发挥了积极影响。
对于今天该如何看待奥数问题,我觉得正如文中所说,多元选才、多元评价是高考选拔录取的一大方向。但在这个方向下面,并不能将奥数一棍子打死或完全拒绝。要知道,奥数之所以有市场,除了它在高考上的影响以外,也有一些合理的地方,比如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反映了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在高考选才、多元评价中,可以将其作为衡量学生才华的一种依据。
(本报记者王之康、秦志伟采访整理)
代表性文章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影响巨大
(1987年8月21日)
实行科学管理,重视循环用水
(1990年1月26日)
电击捕鱼,何以有恃无恐
(1998年9月4日)
是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心理治疗
(2002年1月27日)
安全拷问能否抑制地铁狂飙
(2008年12月4日)
高考加分存废之争
(2009年6月8日)
一泓清水迎“难”北上
(2014年12月17日)
《中国科学报》 (2019-01-01 第11版 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