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农业大学教授 |
郝智慧:做科研起头雁,为学科智慧人 |
|
■本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王海霞 梁隽
在青岛农业大学,有这样一位“80后”女教授,带领团队多次填补新药研制领域空白。近日,由她任负责人、青岛农大主持研制的托芬那酸原料药和托芬那酸注射液国家三类新兽药产品获得批复并成功转化,核心技术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实现青农大制药领域的又一次突破。她就是该校化学与药学院副院长郝智慧。
我们研究的
远不止“兽药”
中国是农牧大国,也是兽药使用大国。当前,细菌耐药性、药物残留等热点问题日益凸显,减少使用抗生素、防治畜禽感染性疾病已成国际性难题。针对这个难题,郝智慧带领团队从数种药物源入手,致力于获取活性物质,并根据药物性质及给药方式,利用制剂工艺进行处理,从而使活性成分药效最大化,由此解决耐药相关问题。截至目前,他们已经成功筛选出多种可消减耐药性的单体成分,为新药研制创造更多可能。
硕果频出离不开合理高效的平台规划。在组建实验室之初,郝智慧团队就众人拾柴、不断完善,使平台初具雏形、科研条件不断优化、成果愈加显著。时间推移,团队与国外多所国际一流实验室紧密合作,成立国际共建联合实验室,聘任国际科研专家为团队客座成员,进行指导、积极交流,助力团队驶入发展“快车道” 。
“好成果一定是真刀真枪、有实用性的,我的团队一定要做实事,我们的研发品要有生命力、有价值。”作为一个实干科研团队,产业是他们研发方向的重中之重。与产业相结合,确保所有立项来源于生产一线,使产品具备对社会和国家的实用价值。企业不同于一般科研项目,这就对团队提出高要求:在完成科研成果实际转化的同时不断优化工艺。让科研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一线,这问题看似简单,实际却给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直面挑战不畏缩,凝聚有力共进步
“许多人认为我们只研究兽药,其实并非如此,更何况小领域学科也有大作为,小产业也在撬动大行业。”郝智慧说。托芬那酸新药不仅可以兽用,也可以人用。研制历时近6年,转化过程艰辛。要将实验从实验室中小小反应瓶放大到工厂中吨级罐中进行,就有很大难度,更不必说获得成本低、品质好的产品。团队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从来不曾放弃,他们长期坚守车间,只为兽医工作者们一句“好用”。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托芬那酸新药获批的消息传来,他们数日的操劳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面对研究问题给团队前进路上带来的种种障碍,他们并没有知难而退,多年来,郝智慧团队成员的每一步都坚实踏过。在这个严谨勤恳的团队里,每位成员都坚守各自的一份职责。从搜集资料到逐字研究成稿,从课题确立到流程设计,从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到申请专利,无一不需要细致精确的分工合作。彼此间的默契让他们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充分激发了研究热情,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在诉说着——团队合作是科学研究陡峭山峰上最好的助力。
秉承工匠精神,紧随时代脚步
“我们就要把核心技术做实、一步一个脚印,打造属于我们的工匠精神、继承祖先精益求精的传统,对产品进行创新、对质量进行升级,这样才能解决真正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郝智慧说。
团队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防治畜禽感染性疾病的中兽药创制与应用示范”项目、原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兽药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动物用紫锥菊/牛至原药材及其制剂工程化开发与应用示范”等各级各类课题40余项,总科研经费超过4000万元;发表SCI、EI论文41篇,中文期刊论文59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3项,出版《药剂学》等各类著作8部;负责研究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6项……
截至目前,郝智慧带领的团队已成功完成“连浦双清制剂”“紫锥菊颗粒”等系列药物的研究并成功转让应用,直接转让经费累计达千万,通过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当下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成国家建设主旋律,新旧动能转换与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通过新旧动能转换、科技创新切实解决业界关键共性问题,促进产业进步,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并以此带动行业多方发展,发挥项目建设引导扶持作用,保证项目质量和进度。这也要求我们团队紧抓科技攻关,不断增强创新驱动能力。”郝智慧说。
面对发展集结号全面吹响,她带领团队紧跟时代脚步、着力攻关新技术发展问题,基于兽药行业的重要性、对国家变革的深刻理解,充分发挥研究实力,加快行业新旧动能转换。
《中国科学报》 (2018-09-04 第8版 科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