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杨宗玲 周维维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30 9:14:01
选择字号:
把冬枣变成果农口袋里的玛瑙

原永兵(右)团队在工作中。青岛农业大学供图

■本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杨宗玲 周维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滨州沾化区不断探索开发冬枣种植方法,提升规模产量,获得了“中国冬枣之乡”的美名。但随着为了追求产量而不断提高种植密度、疏于田间管理,近年来,该地区的冬枣品质越来越不稳定、产业发展缺乏新动能,冬枣价格也出现持续下跌趋势,导致了产业的萎缩。

此时,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果树栽培专家原永兵团队参与了进来,一场关于“沾化冬枣”的品牌保卫战开始了。

六元一颗的“高档水果”

耿志忠是滨州市沾化区古城镇北耿村的一名枣农,2017年他种出来的冬枣卖到120元一斤,大约6元一颗。这与普通冬枣3~5元一斤的价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皮薄、果脆是判断冬枣品质的两个重要指标。好的冬枣果皮非常薄,入口又脆又甜,吃到嘴里完全没有渣滓。”原永兵告诉记者。

作为珍贵的即食鲜果,耿志忠的枣“高价”主要是源于“高质”,同时他家的果园生产过程也非常清洁。“耿志忠的枣园采用了无纺布果袋套袋技术,种出来的冬枣不光皮薄、肉脆、味甜,农药残留还明显降低,所以没等下树就被抢购一空了。”

耿志忠是原永兵主持的星火科技示范项目“冬枣篱壁形生态栽培技术示范”的扶贫对象。2017年10月,该项目结题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这是一种“生态、清洁、优质、高效”的冬枣栽培新模式,其示范推广具有显著的扶贫效果,为处于困境的冬枣产业转型升级开辟了一条新路。

“其实需要套袋生长的水果有很多,比如香蕉可用蓝色的薄膜袋,梨可用外黄内黑加红纸的双层纸袋。”原永兵告诉记者,2009年夏天,他们就开始了关于冬枣套袋的设想和实验。

这一新的栽培技术模式应用了多种专利产品,集成了多项先进技术,套袋只是其中之一。“搭设多功能网,能够防虫、防雹、防风、防尘、防日烧、防鸟、防病;覆盖环保的无纺布地膜,能够防草、保水、透气、压盐;套无纺布果袋,能明显降低农药残留,提高冬枣品质和价格。”

科研团队明确分为产品研发和现场实施两个方向。产品研发方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无纺布果袋的尺寸、外观、材料组成、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等内容,现场实施方向的任务是探索冬枣套袋的时间、行间生草的管理技术等内容。“套袋听起来很简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包括枣袋的尺寸、枣袋的抗氧化性、一开始劳动效率太低等问题。”团队成员之一、园艺学院老师沈俊岭告诉记者。

星火计划精准扶贫

正是在开始出现“枣贱伤农”的7年前,原永兵带领团队开始涉入冬枣栽培技术研究领域。针对冬枣生产粗放、劣质的棘手问题,经过反复的试验、验证,带领团队逐渐摸索出一种全新的冬枣栽培模式,凸显出提质增效的价值。

2014年,青岛农业大学与沾化区古城镇政府在古城镇建立青岛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站,当年9月28日,在中国滨州第十六届沾化冬枣节上,原永兵授受了“青岛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站”匾牌。

为更好地帮助枣农学习、应用这一新的栽培技术模式,原永兵申请实施了“星火计划项目”,在滨州市冬枣种植区建立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实施以来,在山东省市科技、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截至目前已为当地扶贫村提供无纺布地膜3000多平方米、反光膜1000千克、无纺布果袋500万个、大量元素与全元素水溶肥1000千克,指导建设示范园300亩,示范推广1000多亩,举办针对贫困户的科技培训多期,带动建档立卡的16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增加村集体收入60余万元。

“咱们学校多年来的办学特色就是在注重科学研究的同时,不能只埋头于实验室,而是要让科学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为农民朋友服务的工具。”原永兵说。

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

三十多年来,冬枣在沾化等地的大面积种植大大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但因过度追求产量而采用的密植方式,也给环境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原永兵团队专门进行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冬枣生态适应性与枣园生态优化研究”。如今,团队的枣园生态优化研究已经步入了新征程。

冬枣篱壁形生态栽培模式和优质清洁生产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和保护田园生态环境,形成枣园良好的光合生态,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建立生态枣园,行间生草,能够大幅提高村庄周边的植被面积,尤其是能改善枣区植被单一的问题,增加生物多样性,有利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环境保护。同时,行间生草可以不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再配合营养诊断技术和机械叶面喷肥,可以保证枣树营养元素更加平衡,防止化肥盲目使用。

如今,在采用新模式改建的老果园里,以前寸草不留的枣园地面,开始自然生长着蒲公英、车前草等植物,盲蝽象、枣瘿蚊等害虫明显减少,地面和土壤内动物、微生物数量增加,以前少见的蚯蚓、七星瓢虫、蜘蛛等昆虫的数量、种类不断增多。可以说,冬枣篱壁形生态栽培模式及优质清洁生产技术,已经实现了优质安全高效、省工省力栽培、保护果园生态环境等多种目的。

不断优化果品品质,研发推广先进技术,推动冬枣优势产区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种植,为沾化冬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带领果农奉献给社会如玛瑙般珍贵的高档冬枣,这是原永兵团队下一个五年的目标。

记者看到,在原永兵办公室一角,放着一堆做大棚的材料,红色、绿色、黑色,各不相同。“下一步,我们打算优化多功能网,不同颜色棚顶能够折射不同光谱,我们将研究不同颜色对果实品质和矿质营养吸收的影响,以形成品质更优的冬枣。”原永兵说。

《中国科学报》 (2018-01-30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