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东
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论述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5月28日,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形势与发展趋势予以高屋建瓴的概括与前瞻,再次提出“交叉融合”这个关键词。他指出:“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学科交叉融合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必然需要高等学校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高度重视,这是因为只具备单一学科背景的人才,现在和未来已经难以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更难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发挥领导作用。在科教融合背景下,交叉学科群并不仅指向科学研究,而应当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注重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已经成为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元素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这一点较容易理解,但如何理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的交叉融合趋势呢?这一点又如何反映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呢?
美国“脸书”的创新本质就在于这种交叉融合。扎克伯格高中期间学习了古希腊语,其知识背景是古典人文学科;他在哈佛大学选择的主修专业是心理学;此外,他恰好对计算机技术非常热衷。在接受某杂志访问时,扎克伯格特别指出了这一点:互联网上人们屏蔽了他们的个性,这使得互联网成为一个匿名而无个性的世界。脸书的洞见和成功关键就在于创造了一个平台,帮助人们在互联网上保持个性,并将个性向其选择的朋友圈开放地展示。脸书是“心理学、社会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物”。
作为硅谷发动机的斯坦福大学,其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领军精英而非“码农”。在初步窥见交叉融合人才的成长规律后,该校迅速行动起来,将扎克伯格成就脸书的偶然性,转变为人才培养的制度,使交叉融合的教育规律呈现在该校本科专业设置之中。除去单一学科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外,斯坦福还设置了十个称为“计算机科学+”的本科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哲学”“计算机科学+音乐”“计算机科学+英语”“计算机科学+法语”“计算机科学+德意志研究”“计算机科学+历史”“计算机科学+意大利语”“计算机科学+斯拉夫语言和文学”“计算机科学+古典学”。毕业生获得的学位既非美国常见的“文学士”,也非“理学士”,而是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文理学士”。
以上这些“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其知识结构特征就是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间的交叉融合。然而,当我们也学到了这一点并计划在高校开始探索和实践时,却会发现一些制度和观念约束,仍可能制约着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第一,根据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本科专业以学科为参照标准被划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十二大类,并无跨学科专业大类。当高校尝试建立“计算机科学+”跨学科专业时,这类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应属于工学、哲学、文学还是艺术学类呢?这类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何种学位呢?我们可以创设“文理学士”吗?
第二,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的十个专业都是“新工科”专业。这样的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教师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通力合作,特别需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师保持开放心胸,对计算机科学与本领域的结合有着持续的好奇,并先期进行研究和探索。交叉不是单向的,是计算机向人文和社会科学交叉的同时,人文和社会科学也向计算机科学领域交叉。但当研究者尝试对新工科研究与发展进行文献综述时,却发现我们的交叉主要是单向度的,很可能是工科领域“剃头挑子一头热”。
第三,在中国国情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促进学科交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从教育部网站可以发现,当前教育部高教司设置了六个处:综合办公室、人文社科教育处、理工科教育处、农林医药科教育处、课程与教材处和规划与质量管理处,其中人文社科和理工科教育处是分开设置的。管理部门是分开的,如何高效促进学科交叉呢?
由于篇幅所限,在宏观和微观各个方面制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工作的其他因素并不能充分阐述。这些因素值得我们反思、研究和改进,这样才能“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
《中国科学报》 (2018-06-05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