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序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5/4 8:47:16
选择字号:
诗歌里的白鹭

 

■赵序茅

在现实中,鸥与鹭经常混在一起,而文化中鹭朋鸥侣,指与鹭、鸥为友,比喻隐居生活。

白鹭作为一种常见而古老的鸟类,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有描述和记载。《诗经》中有至少三处写到白鹭。《国风·陈风·宛丘》:“无冬无夏,值其鹭羽……无冬无夏,值其鹭翿”这里鹭翿是指用鹭羽制作的伞形舞蹈道具,“聚鸟羽于柄头,下垂如盖”。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利用白鹭的羽毛制作歌舞的道具。《诗经·周颂·振鹭》说:“振鹭于飞,于彼西雍”,这里用翩翩而舞的白鹭比喻来朝、祭拜的贵宾,说他们像白鹭一样优美、娴雅、高洁。《诗经·鲁颂·有駜》:“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此句描写白鹭群飞的样子。朱熹《诗集传》:“振振,群飞貌。鹭,鹭羽,舞者所持,或坐或伏,如鹭之下也。”据说因此开始,鹭鸟摇身一变,成了鼓精,汉代用来装饰鼓的图案用的就是这种白鹭鸟,因而《乐府诗集》第一支鼓吹曲就是“朱鹭”。《尔雅·释鸟疏》楚威王时,有朱鹭合沓飞翔而来舞。则复有赤者,旧鼓吹朱鹭曲,是也。然则鸟名白鹭,赤者少耳。《晋书·乐志》汉时短箫铙歌之乐,其曲有朱鹭。又鹭羽,舞者所持以指麾,或坐或伏也。《尔雅·释鸟》中记载:“鹭舂锄。”什么意思呢?鹭舂锄有何关联呢?我们看看《禽经》的解释:“鹴飞则霜,鹭飞则露,其名以此。步于浅水,好自低昂,如舂如锄之状,故曰舂锄。又朱鹭。”原来是,白鹭经常在浅水处低头觅食,其身形如同“舂、锄”。中国古代,以“鹭”为内容的诗词句也不胜枚举。

唐诗中很多的诗篇里都能找到白鹭的影子。李白《晚归鹭》里说:“白鹭秋日立,青映暮天飞。”此句形象地描写了白鹭在稻田中站立的情景,白鹭喜欢在稻田中活动,即便是今日也依旧可以看到这种情景。白鹭在稻田中的场景,不仅李白看到了,同时期的王维也见到过此景象,他在《积雨辋川庄作》中写道,“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杜甫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刻画了白鹭群飞的姿态。杜牧《鹭鸶》:“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形象地描写了白鹭出去捕鱼的场景。同样写捕鱼还有顾况《白鹭汀》:“靃靡汀草碧,淋森鹭毛白。夜起沙月中,思量捕鱼策。”白居易《白鹭》也有类似捕鱼的描写:“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白居易诗中还交代了一个细节“头上亦垂丝”,这是小白鹭的婚羽。

在宋朝,白鹭也依旧在文人的墨香里翩然去来,比如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现实中,鸥与鹭经常混在一起,而文化中鹭朋鸥侣,指与鹭、鸥为友,比喻隐居生活。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诗中他对白鹭的捕鱼能力深信不疑。虞似良“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大意是东风把刚插下的秧苗吹活,嫩绿的稻田无边无垠,白鹭鸟飞来在空中盘旋,不知在哪里可以歇脚暂停。这对白鹭的习性描写得非常到位。文同在《蓼屿》一诗中写道:“孤屿红蓼深,清波照寒影。时有双鹭鸶,飞来作佳景。”这里写的可能是求偶、繁殖期的白鹭,它们成对出现。

在诗兴不振的明、清,白鹭在诗词歌赋中很少露面,不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白鹭曰水鸟也。林栖水食,群飞成序,洁白如雪,顶有长毛十数茎,毵毵然如丝,欲取鱼,则弭之,名曰丝禽。一名属玉,一名舂锄。这里不仅描述了白鹭的形态,描述了白鹭利用诱饵捕鱼的场景,惟妙惟肖,可见古人观察之细致;清代瓷器上多见一路连科,由鹭、莲花、芦苇组成的图案,“鹭”与“路”同音,“莲”与“连”同音。旧时科举考试,连续考中谓之“连科”,一只鹭在有莲花、芦苇的湖边,谐音“一路连科”,寓意应试成功,仕途顺利。

诗歌里的白鹭,穿越古今,振翅高飞。现实中的白鹭属是鹭科中的一个属,该属鸟类都是中型涉禽,共13种,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中国分布的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小白鹭)。

《中国科学报》 (2018-05-04 第4版 自然)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