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伯琦 王义祥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同时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
实践表明,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有助于乡村产业绿色振兴。
现代循环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其差别与优势何在? 顾名思义,现代循环农业就是实施循环生产方式与技术的农业经营模式,即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绿色增收。现代循环农业拥有循环经济的3 R特点: “减量化”,即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即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污染;“再循环”,即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现代循环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其不仅是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增长模式,而且相对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农业增长模式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就实践意义而言,现代循环农业具有3个鲜明特点:清洁生产和提质增效的有机结合;“吃干榨净”与回归大地有机结合;循环利用与绿色生产的有机结合。更强调产品的安全性、使用的高效性、资源的节约性、环境的友好性。
实际上,我国传统生态农业采用的是一种初级的循环生产方式,其基本经验是农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废弃物以农家肥的方式再利用,进而有利于地力培育与连续生产,但生产能力与增产水平不高,需要进行改造与提升。作为一种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现代循环农业要实现转型与提升,则需要合理地构建循环环节与科学匹配模式,力求不断地输入技术、信息及资金,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以利于更好地推进农村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振兴乡村绿色产业。农业高优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要使得农业经济系统更容易、更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并实现持续农业绿色发展,建立现代循环经济的农业开发经营模式是重要举措。就此,要注重把握5个方面的重要环节。
第一,加强政策引导。按照《意见》的要求,政府相关部门要因势利导地配套制定加快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的政策,把发展乡村现代循环农业作为振兴乡村农业绿色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发展方向、重点行业及重点项目,制定激励、扶持措施,引导市场主体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过程中自觉节约物质能源、综合利用资源和有效保护环境。
第二,制定发展规划。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循环农业发展规划,以建设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现代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解决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化问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问题,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及农产品综合加工转化问题等。
第三,加强多元投入。在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循环农业的多元投入力度的同时,建议在各级财政预算中设立引导性建设与创新性项目专项经费,鼓励农业科研单位与各类农业企业参与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基础建设及技术推广应用,力求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第四,培育经营主体。结合各地乡村实际,着力培育循环农业经济主体是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的关键环节。必须坚持政府推动、协会带动和市场拉动原则,确立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积极性,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和企业参与的新机制。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延长产业链条,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在初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组织专业合作社成员大力发展现代循环农业。
第五,强化科技创新。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组织协同创新,攻克技术难点;优化生产模式,形成良性循环;研发先进装备,提高生产效率;分类制定标准,促进规模生产;创新加工技术,创立产品品牌;以科技创新带动科技创业,促进现代循环农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报》 (2018-04-04 第5版 农业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