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娇 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4/3 9:25:50
选择字号:
“建筑要为人服务”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戴复东

戴复东 

■本报通讯员 艾娇 记者 黄辛

他主持设计的建筑既融合自然、富有人性关怀,又有现代创新之美;他毕生身体力行“建筑是一门为人服务的学问”,在创作中积极探索“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他心系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主张抓基础、重动手……

他就是著名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戴复东。不久前,戴复东因病逝世,永远离开了我们。

心怀理念服务他人

“建筑是一项为人服务的学问,建筑师只有真正热爱人、关怀人,才能使建筑环境为人服务得更好。”这一理念,早在青年戴复东心中扎下了根。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建筑学专业大学生,戴复东1952年从南京大学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来到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就与同济大学紧紧连在一起。

上世纪50年代,戴复东曾给上海某高校设计教师宿舍。戴复东在设计中让起居室和餐厅、卧室和工作室的两边都有窗户,形成空气对流。而今,这种设计已成为最时尚的通风设计概念。

他很快在建筑界崭露头角。武汉东湖风景区内一处用于接待毛主席生前工作、居住的“东湖梅岭工程群”,是戴复东年轻时的代表作。戴复东的设计依地就势、就地取材,既好看,又环保,而且富有地方特色。其中一个亮点是地板的图案,戴复东别出心裁地用原木材锯成一块块的木砧板拼装而成,看上去就仿佛置身于森林环境中。

1984年夏天,戴复东获得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以所获普利兹克大奖奖金设立的“在美华人学者奖学金”,成为第一届奖学金的唯一获得者。他用这笔奖金独自一人坐长途汽车作了环美32座城市的旅行与参观,对其城市、乡村及各方面环境获得第一手资料与感性认识。由此,他对“建筑师要有为别人服务的思想”更加执念于心。

数十年过去,东湖梅岭工程群、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大楼、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中心岛建筑群、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诺宝中心)、武钢技术中心科技大厦、安徽芜湖天泰大厦及天泰花园……百余项优秀建筑作品,凝聚着戴复东及其夫人——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吴庐生的共同智慧和心血。

不懈探索创作思想

“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在长期的建筑创作实践中,戴复东对建筑创作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这些独到的思想已成为他建筑设计和创作中的主导思想和重要指针。

“建筑是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着重微观。”这是他1985年提出的“全面环境观”思想。他说,人们接触最多、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微观环境,不但要重视微观环境的设计和创造,同时也要重视宏观、中观、微观各种环境相互有机、互动的匹配。

“我有两只手,一只手要紧紧抓住世界上出现的先进事物,使我不至落后,另一只手要紧紧抓住自己土地上生长的、正确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使我有根,创造条件使二者结合,往前走一步,去创造出有科技内涵、有文化深度、宜人、动人的美好建筑环境。”这一思想在他众多作品中得以彰显。

他在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工作上有着广泛的兴趣,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外各种建筑的发展动态。其中,包括他最早提出的“缩短护理至病床距离”,成为国内医院组合设计的最佳标准;他在工程匮乏年代徒手抄写描绘国外最新刊物中的机场航站楼资料,提出的“缩短步行尺度、改进登机制度、提高旅客速度”的机场候机楼建筑设计思想,对我国航空港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出“要重视高层建筑对环境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要让人们能够动静有序地看见天空”……

他格外重视乡土建筑与文化研究。在这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荣成市北斗山庄的海草石屋,这一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建筑,将地方传统民居与现代建筑相结合,获国内外赞誉。这也更坚定了他所提出的“在建筑创作上要抓两头,一头是‘根’,另一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技巧,并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信念和决心。

迈入古稀之年后,他还创立了同济大学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开启了轻钢砼轻板房屋体系及产业化研究开发,也就是“轻型建筑”的开发研究,开展住宅商品化的制作组装销售全过程研究,设计出内外墙自封闭体系,使房屋建设向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化走出探索性的一步。

1999年,戴复东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8月,中国创造学会与国际管理学会联合授予戴复东“中华创意产业大奖终身成就奖”。

孜孜不倦培养人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戴复东就提出,建筑系应当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术与教学机构”,它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能很好地创造适应人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场”。环境有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我们的责任是创造带有自然化的人为环境和具有人工智慧的自然环境”。

同样在上世纪80年代,戴复东敏锐地意识到,“建筑技术科学”是建筑教学中和建筑学科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主干之一,为此,他在同济大学成立了国内首创的“建筑技术中心”,并相应地筹建光环境研究室及实验室、建造技术研究及实验室,力争将我国的建筑技术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戴复东一直关心、思考着当今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在担任同济建筑系主任期间,他推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将1年的“建筑设计初步课”改为2年的“建筑设计基础课”,将建筑学4年学制改为5年;协助学校建立国内首个建筑类学院,提出“一干三支”,即以建筑设计基础课为“一干”,以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三专业课程为“三支”;同时增设室内设计、工业造型设计两专业,鼓励专业之间的联动,旨在全方位地培养专业人才,让中国的建筑教学体系与先进国家接轨。

在60余年的为师生涯中,戴复东悉心指导培养了大量建筑学专业人才,包括博士后3人、博士生41人、硕士生52人及众多的本科生。2010年10月,中国建筑学会授予戴复东“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

“坚韧不拔地追求,执着勤奋地探究,清醒周密地思索,谦虚谨慎地奋斗!”这是这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的座右铭,也是他建筑人生的真实写照。

《中国科学报》 (2018-04-03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