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艾娇 黄辛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3/6 19:35:36
选择字号:
“建筑要为人服务”:追记戴复东院士

 

他主持设计的建筑既融合自然、富有人性关怀,让人觉得“舒适、惬意”,又有现代创新之美,闪耀着现代科技之光;

他毕生身体力行“建筑是一门为人服务的学问”,在创作中积极探索“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在传承传统文化根脉、汲取世界建筑精华中,引领中国建筑设计的创新之路;

他心系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主张抓基础、重动手,着力培养国家社会切实需要的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人才。

近日,著名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戴复东教授因病逝世,永远离开了我们。3月3日,建筑界后学、戴先生的弟子、同事、故旧好友、同济大学师生等前往送别,深切缅怀一代建筑大师为师为学的精神品格及其一生取得的卓越功绩。

“建筑师要有为别人服务的思想”

“建筑是一项为人服务的学问,建筑师只有真正热爱人、关怀人,才能使建筑环境为人服务得更好。”这一理念,早在青年戴复东心中扎下了根。

作为建国后我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建筑学专业大学生,戴复东1952年从南京大学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来到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就与同济大学紧紧连在一起。

上世纪50年代,戴复东曾给上海一高校设计教师宿舍。当时投资少,也无现成的设计标准,还要能给尽可能多的教师使用,为解决通风问题,戴复东在设计中让起居室和餐厅、卧室和工作室的两边都有窗户,形成空气对流。而今,这种设计已成为最时尚的通风设计概念。

他很快在建筑界崭露头角。武汉东湖风景区内一处用于接待毛主席生前工作、居住的“东湖梅岭工程群”,是戴复东年轻时的代表作。梅岭工程群坐落在一个小山坡基地上,戴复东的设计依地就势,具有自然形态,整个房屋构造与当地的原生环境浑然一体。在内装饰上,也就地取材,墙壁就用当地的山石垒成,既好看,又环保,而且富有地方特色。还有一个亮点是地板的图案,戴复东还别出心裁地用原木材锯成一块块的木砧板拼装而成,看上去就仿佛置身于森林环境中。

1984年夏天,戴复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规划研究院作访问学者期间,荣获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以所获普利兹克大奖奖金设立的“在美华人学者奖学金”的第一届奖学金的唯一名额。为了获得人对建筑环境的直接观感,他用这笔奖金独身一人坐长途汽车作了环美32座城市的旅行与参观,对其城市、乡村及各方面环境获得第一手资料与感性认识。由此,他对“建筑师要有为别人服务的思想”更加执念于心。

东湖梅岭工程群、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大楼、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中心岛建筑群、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诺宝中心)、武钢技术中心科技大厦、安徽芜湖天泰大厦及天泰花园……百余项优秀建筑作品,凝聚着戴复东及其夫人———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吴庐生教授的共同智慧和心血。

两人是大学同窗,经常去图书馆自学,相同的兴趣与志向,让他们渐渐走到了一起。毕业后一道来到同济大学,相守一生。

工作中,两人时常相伴左右,许多设计作品都是在相互合作与商讨中完成的。用吴庐生教授的话来说,他俩是互相取长补短的,“他有艺术细胞,徒手画的功底很好,也有中国文学的底蕴;我在技术和计算方面比较强,构造学很好。”

有感于当前中国许多建筑师往往难以做到独立创作,他们的设计方案经常会被开发商、投资商和业主的意见所左右,戴复东院士直言:“建筑设计本身是一个服务性工作,建筑界的人要有为别人服务的思想。这里就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拿钱为别人服务;另一种是没有其他条件和要求,真心诚意地为大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建筑界最应该重视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浮躁,才能不出错。”

建筑创作思想的不懈探索

“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在长期的建筑创作实践中,戴复东对建筑创作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这些独到的思想已成为他建筑设计和创作中的主导思想和重要指针。

“建筑是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着重微观。”这是他1985年提出的“全面环境观”思想。他说,人们接触最多、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微观环境,要重视微观环境的设计和创造,但一定要重视宏观、中观、微观各种环境相互有机、互动的匹配。

“我有两只手,一只手要紧紧抓住世界上出现的先进事物,使我不至落后;另一只手要紧紧抓住自己土地上生长的、正确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使我有根,创造条件使二者结合,往前走一步,去创造出有科技内涵、有文化深度、宜人、动人的美好建筑环境。”这一思想在他众多作品中得以彰显。

他在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工作上有着广泛的兴趣,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外各种建筑的发展动态,在剧院建筑、医院建筑、航空港建筑、文教建筑、居住建筑、宾馆旅游建筑、广场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高层超高层建筑研究方面均富有成果。其中,包括他最早提出的“缩短护理至病床距离”,成为国内医院组合设计的最佳标准;他在工程匮乏年代徒手抄写描绘国外最新刊物中的机场航站楼资料,提出的“缩短步行尺度、改进登机制度、提高旅客速度”的机场候机楼建筑设计思想,对我国航空港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出“要重视高层建筑对环境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要让人们还能够动静有序地看见天空”……

他格外重视乡土建筑与文化研究,如布依族岩石建筑、胶东海草石屋、江南水乡建筑、藏族建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荣成市北斗山庄的海草石屋,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将地方传统民居与现代建筑相结合,获国内外赞誉。这也更坚定了他所提出的“在建筑创作上要抓两头,一头是‘根’,另一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技巧,并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信念和决心。

迈入古稀之年,他还创立了同济大学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不畏艰难地开启了轻钢砼轻板房屋体系及产业化研究开发,也就是“轻型建筑”的开发研究,开展住宅商品化的制作组装销售全过程研究,设计出内外墙自封闭体系,使房屋建设向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化走出探索性的一步。

“导师戴复东先生一生视建筑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终身探索建筑创作与建筑文化,在先生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现、建筑技术的完美表现。他强调建筑师要有社会责任感,强调建筑创作要与传统文化结合、建筑艺术要与建筑技术结合。这些谆谆教诲让学生受益终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钱锋教授说。

他还以专家身份参加了全国数十项国家重大工程的评审工作,是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亚运中心、首都机场、浦东机场等重大项目的专家组专家。

凭借长年的学术思考、探索与积淀,他撰写论文百余篇、主要论著十余部。

1999年,戴复东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8月,中国创造学会与国际管理学会联合授予戴复东院士“中华创意产业大奖终身成就奖”。

孜孜不倦于建筑设计青年人才培养

“在先生身边,点点滴滴,每一个时刻,几乎都是人生的佳话,让我真切感到了一代大师的深远、智慧、慈爱、温和与执着。”

“先生是新中国一代建筑师中的杰出代表,我有机会参与先生主持的多个项目,深刻感受到先生的设计思想、创作激情和专业精神,是吾辈们持续努力的方向。先生精神永存,吾爱吾师!”……弟子们怀着悲痛,表达哀思。

在60余年的为师生涯中,戴复东教授悉心指导培养了大量建筑学专业人才,包括博士后3人、博士生41人、硕士生52人及众多的本科生。他先后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为同济建筑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发展奉献出了无尽心力。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戴复东教授就提出,建筑系应当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术与教学机构”,它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能很好地创造适应人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场”。环境有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我们的责任是创造带有自然化的人为环境,和具有人工智慧的自然环境”。

同样在上世纪80年代,戴复东教授就敏锐地意识到,“建筑技术科学”是建筑教学中和建筑学科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干方面,为此在同济大学成立了国内首创的“建筑技术中心”,并相应地筹建光环境研究室及实验室、建造技术研究及实验室,力争将我国的建筑技术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戴复东院士一直关心、思考着当今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在担任建筑系主任期间,他推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将1年的“建筑设计初步课”改为2年的“建筑设计基础课”,将建筑学4年学制改为5年;协助学校建立国内首个建筑类学院,提出“一干三支”,即以建筑设计基础课为“一干”,以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三专业课程为“三支”,同时增设室内设计、工业造型设计两专业,鼓励专业之间的联动,旨在全方位地培养专业人才,让中国的建筑教学体系与先进国家接轨。

他认为“建筑徒手画是身为建筑师的一项必备基本功”,忠告学生在学习建筑设计时,要重视脑手并用,用“手”来表达,将脑中所想“画出来看”,将设计成果具体化。

他建言建筑学的老师们要认真看待建筑领域内将会发生的重大变化,与时俱进、高瞻远瞩地看待我们的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教学改革的先行者,要为学生打下建筑设计的坚实基础,防止盲目的“好高骛远”,培养既能脚踏实地、又敢于大胆创新,国家和社会今天和明天都切实需要的、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人才。

2010年10月,中国建筑学会授予戴复东院士“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

“坚韧不拔地追求,执着勤奋地探究,清醒周密地思索,谦虚谨慎地奋斗!”这是这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的座右铭,也是他建筑人生的真实写照。

“痛悼大师驾鹤去,白云悬影春寒泣。桃李满园秋暖意,泰斗风骨天地驻。” 而今斯人虽去,但其为师为学的精神品格及卓越功绩,将长存于天地间,激励一代代后学奋发有为、砥砺前行。(黄艾娇 黄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