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陈胜伟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10/20 16:19:44
选择字号:
让无膜棉之花开遍“一带一路”各国

 

“这次治好了病,我更加珍惜时间。我想再忙20年,给新疆乃至全世界棉农彻底解决白色污染,使无膜棉之花开遍‘一带一路’各国,这是我们的使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最近非常忙碌。浙江农林大学60周年校庆前夕,他密集发起并参加了3个棉花品种推广及研发的研讨会。

作为国内著名棉花育种专家,66岁的喻树迅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原因影响自己的科研,因病手术后的他还没有完全恢复,但喻树迅表示自己不会停下来,“我有一个梦,我一定要在余生实现我的梦想,我要为在全世界推广无膜棉提供‘中国方案’。”

棉花生产一直是新疆的支柱产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新疆棉花种植占全国棉花面积的61%、总产量的74%。特别在南疆地区棉花种植面积达2000余万亩,约占全疆的2/3。为解决干旱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给农业带来的巨大危害,早在上世纪80 年代,新疆开始在棉花种植领域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该技术在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年地膜引进我国以来,棉花地膜使用率在不断增加,覆盖率达到100%,棉田覆膜占新疆地膜使用量的60%左右。随着地膜投入量不断增加,加之残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农田残膜平均达到22千克/亩,污染严重的个别田块达到49千克/亩,残膜污染形势日趋严峻。

地膜技术此前曾被誉为农业上的“白色革命”,目前,“白色革命”已经变为“白色污染”,新疆已成为全国农膜残留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残膜造成土壤结构破坏、耕地质量下降、作物减产以及农事操作受阻、次生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残膜不仅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对棉花纤维品质也有很大影响,机采棉收获过程中也经常收入大量地表、棉株上的碎膜,掺杂在原棉中的碎膜在原棉加工过程中难以清除,在后续纺织加工过程中也无法彻底清除,严重影响纺织产品的质量。

从2010年开始,喻树迅院士就带领团队和地膜“较上了劲”。他带领团队从种植的6000份棉花中筛选出早熟丰产的中0536、中117328等品种;利用海南温室在三亚一年三代、连续八年二十四代筛选,同时在新疆多地区连续交替实验,筛育出特早熟、耐盐碱、耐低温、丰产的陆地棉新品系“中棉619”新品系,并在新疆六个点同时进行示范种植。

根据试验,“中棉619”在新疆南疆地区无膜栽培条件下生育期约120天,相比于地膜覆盖棉花(早中熟棉花品种约135天),可推迟10天左右播种,能有效避开早期低温胁迫、后期低温影响吐絮,霜前花率≧95%,试验田亩产可达350公斤。

喻树迅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科研团队目前正在克隆抗冷、抗旱、抗盐碱的相关基因,探索将耐高温性状和高产性状转移到“中棉619”中,使“中棉619”能实现稳产、高产、优质,实现精准育种。

喻树迅提到,在生产优质棉的同时,还要将浙江等沿海地区先进的纺纱技术引进新疆,这使得未来“一带一路”可实现优质棉、优质布的生产带,将中国的棉花种植技术以及纺纱技术、纺纱机械带到国外,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中国方案”,在全世界形成亮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