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9 8:14:31
选择字号:
我在机械博物馆卖咖啡

 

“木几少年”方囧昊为外宾作博物馆讲解。

■本报记者 温才妃

走近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楼,一辆由红、灰、黑三色组成的C2型蒸汽机车展现在《中国科学报》记者眼前,无比庄严大气。一群大学生有说有笑地与它擦身而过,快步走进楼里。

就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喊着“咖啡凉了”的同时,这里的博物馆、咖啡馆却带热了整幢机械楼,使得不少大学生不自觉地在电梯里按下“10”。

火车、咖啡、博物馆,这样奇妙的组合又带来了哪些效应呢?

博物馆与咖啡馆

这个“大个头儿”蒸汽机车是上世纪50年代由石家庄动力机械厂生产制造,为国产最小型的一类蒸汽机车,轨距762毫米。它的寻找得到校友的大力支持,经历了“大火车拉小火车,多方协调、地基强度测验,最终于2013年9月落户于机械工程楼前”。

如今,它是北京交大的标志性景观、博物馆室外藏品,也见证了一段筹建历史。

故事得追溯至2013年。“一流大学往往要有一流博物馆,博物馆是高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该校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院长李建勇的倡导和推动下,北京交大的大学生机械博物馆开始筹建。

听说母校要开办博物馆,校友们都很兴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其中,86级校友白亮慷慨出资200万元。

推开位于10层的机械博物馆大门,最先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打字机阵列,黑白相间、一人难以搬动的打字机,偶有轻巧、或红或绿的“颜值担当”,让人倍感惊喜之余,也见识到每个时代中文打字机的最高水平。

据担任讲解员的机电学院辅导员李直介绍,馆内共有近800件藏品,受场地限制,目前仅展出335件。除打字机外,记者还看见缝纫机、望远镜、经纬仪、手摇计算机、照相机、火车模型等。其中,不乏有与故宫互为“兄弟款”的指南针、与苏联领导人送给邓小平同款的基辅相机。

前脚刚踏出博物馆大门,一阵咖啡香迎面飘来。十步之外的“木几咖啡”正在招待它的第三拨客人。由“机”字拆成的“木”字与“几”字,不仅组合成了店名,也拼接出了一个几何对称的齿轮状,似繁实简的图案体现了机械之美。

在机电学院党委副书记潘显钟看来,博物馆与咖啡馆是相伴相生的“孪生姊妹”。高校咖啡馆是师生碰撞思想、启发灵感的空间载体。在考察了清华、北大、上海交大校友“众筹众创”的咖啡馆模式之后,一项依托博物馆的大学生创业实训项目在他脑海里产生。

而由博物馆与咖啡馆带来的创新创业故事就要从此展开。

过了一把拆机器的瘾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主人公见到机器就拆的疯狂劲儿吐露了机械人的心声,而这股劲儿用在博物馆展品修复工作中也很有意思。

2017年暑假,一支由6名机电学院学生科协成员组成的团队在潘显钟、李直的带领下,“整整一假期都没回家”,总共整理了近500件展品。

部分展品破损,需要人手修复,而这正好是机械人所长。尽管大家一开始并不了解打字机原理,但拆了一遍机器之后“眼前豁然开朗”。

修复留声机给大家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一开始我们低估了修复难度,认为只要找到唱针就可以,而网购来的唱针怎么都不能匹配。几个人围着留声机转圈,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突然有个同学问能不能拆。”队员谢思伟回忆道。

“拆!”李直当下同意了这个决定。非常幸运的是,他们在机身中找到一根金属小棒,一开始并不知道是何物,在网上比对之后,发现它原来就是唱针。

参与的学生各有收获。黄祺隆认为自己的思维更加严谨了,杜俊在纯机械与3D仿真图中找到灵感,王远航打算把研究项目做成视频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

事实上,博物馆并不只是小众学习、受益的场所。

据潘显钟介绍,从2017年起,到博物馆参观是该院本科新生教育的“必选动作”,学院将其列入综合素质培养教育项目,学生须选择某一个或某一类藏品,对机械原理或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分析逻辑关系或挖掘藏品背后的奇闻异事,形成研究小报告,即可获得综合素质培养(第二课堂)的积分。

“您面前这台经纬仪已经申请北京市级大创项目,通过测绘,学生将做出一台与经纬仪原样机相同的模型。”参观中,李直向记者介绍道。

据悉,学院鼓励学生以藏品为研究对象,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形成三维建模仿真分析或其他展示成果。

“未来,八音盒、留声机等展品还将做成按比例缩小的纪念品,不只存放于博物馆,还可以成为师生和校友难忘的回忆。”潘显钟兴奋地说。

“拎包入住”到终获赞赏

木几咖啡馆内,一个指针不动、表盘转动的大钟默默地见证了咖啡馆的从无到有。

而要说起咖啡馆,就不得不提2017年5月那场人气超乎预期的“机械博物馆主题咖啡吧创业实训项目大赛”——共有28支团队报名,累计140余人参加。孙俊杰所在的学生团队最终拿下了咖啡馆两年免租金的经营权。从此,他们团队被赋予一个新名字——“木几少年”。

院方为他们提供场地——原是一处废弃的乒乓球大厅,暑假送他们去高档咖啡馆学做咖啡,甚至潘显钟还发动校友认捐咖啡馆的设备,仅用一夜时间,电视、冰箱、蛋糕柜等必需品就全部被校友以个人或班级的名义认捐了。

这也难怪“木几少年”被质疑为“拎包入住”。他们是幸运的,而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化学反应”却是旁人看不见的。

“3个月的时间,我们完成市场调研、成本测算、学做咖啡、培训员工、产品定价、场馆布置、服务提升,咖啡馆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成为我们的精神寄托。”孙俊杰说。

尽管晚上10点还被“抓”回来开会强调卫生,尽管待客稍显生涩,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努力。

俞径舟是团队中被公认为技术最高的。有一次,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布莱特·洛夫格罗夫到访机械博物馆,希望能喝上一杯浓缩咖啡,俞径舟用心制作,还在小杯中拉了一个很小的花,这让布莱特·洛夫格罗夫眼前一亮,并赞美道:“这是在中国喝过最棒的咖啡!”

“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凉了,但热的是其他业态。依托博物馆开咖啡馆,‘热’的是双创教育平台。它不仅培养了一批会做咖啡的工程师、经济师,也让学生在校友捐赠中体会感恩之心,在创业实训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潘显钟笑称。

就在记者的身旁,一面满是寄语的校友墙,一颗颗品质不输星巴克的咖啡豆,就是他们回馈理念的最好证明。

《中国科学报》 (2018-01-09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