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眉间尺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7/7/28 12:04:04
选择字号:
评论:斩断“论文产业链”,不妨使出三板斧

 

近日,中国学者被大规模撤稿事件有了新进展。集中撤销107篇中国作者论文的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今年7月起将不再被SCI收录。至此,撤稿事件的两大“主角”都被处理,事件似乎可以画上一个句号。

然而,中国论文被国际期刊撤稿之事近年来并非罕见。仅2015年,便有三个国际出版集团撤销了100余篇中国学者的论文,引起广泛关注。撤稿事件如同搬开了一块大石头,隐身其下的虫蚁纷纷现身,暴露出科研生态的不少问题。因此,“就事论事”的处置已经无法真正解决以问题论文为代表的学术不端问题。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同行评审”造假,这也是论文遭撤稿最主要的理由。有的作者操纵同行评审,还有的竟把自己的邮箱署为评审人邮箱,“巧妙”地实现了“运动员”与“裁判员”合体。深挖下去,又可发现一连串问题。比如,出版机构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又如,不良的“第三方”中介机构,自作主张制造虚假评审信息,在利益驱动下把科研事业推向“论文产业”,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斩断“论文产业链”则为当务之急,笔者建议使出以下“三板斧”。

其一,重构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这次遭撤稿的论文多数属于医学领域。在这一领域,“以论文论英雄”“一千台手术不如一篇论文”“放下手术刀、走进实验室”的现象及其背后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已遭诟病多时。在这个体系下,论文成为医生职称晋升的决定因素。医学网站“丁香园”一项1928份有效问卷的调查表明,824名医生表示,医院晋升高级职称和副高级职称必须有SCI论文;晋升高级职称,85%以上要求有2篇及以上SCI论文。对于医学生而言,在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发表论文直接影响到能否顺利毕业。这正是“论文产业链”滋长蔓延的根子所在。这不是医学或科技领域独有现象,类似问题在人文社科领域同样存在。前段时间爆出的《求索》杂志原主编乌东峰,违规收入1亿多、房产19处、私生子8个,不也怵目惊心吗?这都要求深化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论文的倾向,尤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

其二,重建科研人员的监督体系。任何制度都有漏洞,防止人们钻漏洞的最好办法就是完善监督。当前,应尽快加强学术不端行为惩戒体系建设,加大对学术不端追责和处罚力度,建立信息化的惩戒平台,将科研领域的失信“黑名单”在平台上予以公布,在科研项目资助等方面对有劣迹的科研人员作出限制约束。更根本的则是推动现代学术共同体建设,强化科研领域的行业约束和管理,用现代学术共同体应有的“规则共识”和“道德共识”,抵御和消除长期传统社会的遗存下来的门生故旧、党同伐异、“圈子文化”等消极影响,让“同行”成为互相监督、砥砺奋进的代名词,让那些钻制度漏洞的人不仅付出经济成本,还面临被逐出学术共同体的风险。

其三,重塑科研人员的声望体系。这几年,科研队伍乃至整个知识阶层都面临某种“声望危机”,专家成了“砖家”,教授成了“叫兽”。这并不是我国科研队伍或知识界的整体面貌。以此次撤稿为例,施普林格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曾公开表示,这些被撤销的论文并不反映中国科研人员所发表的科研成果的整体质量和开拓性成就。1997年,中国科研人员对SCI论文的贡献量不足2.5%,而2006年SCI论文数量已超过了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仅次于美国。从个体看,兢兢业业、诚信科研,取得重大成就的学者也不在少数。问题在于如何把这些正面的形象树立起来,正面的声音传播出去,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舆论机构在这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应加强我国科研人员整体队伍以及优秀人物的宣传报道,像古人说的那样“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引导科研人员提高社会责任感以及维护名声的意识,在全社会上尤其是年轻学子中弘扬正气,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