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露(化名)是西南某省的一名高考生,在这场“人生最重要”的考试中,她拿到了672分的高分,位列全省400多名。但这份喜悦没有持续多久,情势便急转直下。
这段或将影响她一生的经历,却只是高考志愿填报黑幕中的一个小小缩影。
我一直后悔最后30分钟的决定
在志愿填报截止日的前一天晚上,晓露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志愿表。当晚22点后,班主任打来电话,希望她报考北京大学医学部。“之前她就跟我提过这个建议。为了谈这事儿,我还专门两次往返学校,单程坐车就得3个小时。”晓露说,“但我还是明确拒绝了老师,说这就是我最终的决定。”
班主任当时放弃了劝说,然而事情远未结束。第二天,也就是本一批志愿填报截止的那天早上,校长、班主任,甚至一些科任老师都开始接连给晓露打电话。最后关头,一位老师的话打动了晓露:“高中三年,你总是不听我的话,我希望你能听我一回。”
“当时,我突然觉得挺愧疚,挺对不起我老师的。”晓露回忆道。在志愿填报系统关闭前30分,她匆匆修改了自己的志愿。
直到7月12日与记者对话,晓露坦言在20天的时间里,她一直在后悔那最后30分钟的决定。
“一方面,我在网上查了有关北大医学部的评论,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而且因为是仓促改志愿,完全没有考虑到专业级差等问题。以我的分数,很有可能无法留在临床医学专业,而被调剂到医学英语或者护理等专业。”晓露苦恼地说。她的家庭并不富裕,无力供她再复读一年,而她迫切希望早日当上一名临床医生,凭借较好的收入贴补家用。
她透露,班里有同样遭遇的同学还有两个。她在网上咨询时,也遇到过有类似情况的网友,“我感觉这个现象还挺普遍的。”抱着一线希望,她特地跑到教育部的官方网站上留言,希望得到帮助,但目前还没有看到回应。
校方与学生陷入“罗生门”
正值高考招生季,考生和高校之间正进行着慎重而紧张的双向选择,任何一念之间的偏差,都会深刻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
然而就在前不久,某知名媒体曝光,部分中学强制本校高分考生必须报考北京大学医学部。甚至有学生因此遭遇软禁,被校长、老师轮番“做工作”。
报道中虽然隐去了涉事学校的名称,但新闻配图中一张某中学校门的照片引发网友关注,有人指认图片上是云南宣威第六中学。7月11日,宣威六中发布辟谣声明,表示“这种现象也是宣威六中所深恶痛绝的”,同时指出该图片并不是宣威六中大门的现状图,应为多年前拍摄;去年六中660分以上的考生共6人,今年共3人,不存在文中所说的20多名660分以上考生。
有自称宣威六中的学生在百度贴吧回复中指出,2014年、2015年该校都有考生在被北大医学部护理学专业录取后,选择退学复读。随即有人回应称这是“造谣”。
一名该校2016届毕业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他读“普通班”,身边没有这样的案例,只是听其他校友说起过这种情况,不确定真伪。
记者试图与贴吧中回应学生言论、疑似六中工作人员的账号取得联系,由于其隐私设置而未能成功,截至发稿,尚未联系到宣威六中相关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处于舆论风口浪尖上的宣威六中究竟有没有参与强报志愿事件,还处在一个“罗生门”式的状态。
这场游戏让学生变成一个筹码
2000年4月3日,原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当年5月4日,原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在类似事件中,北大医学部可谓频繁“躺枪”。只因为学生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可以给学校和教师带来多种直接利益,而北大医学部的护理等专业录取分数较低,相对好考一些。
据报道,一位北大医学部招生老师曾痛斥,这些中学不仅钻了制度的空子,也抹黑了本校的声望。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侠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行为满足了两方面利益:一是让清华、北大等名校能够以特设性政策与优势招到更多优秀的学生;二是凭借清华、北大的录取率给这些中学带来了多重效益。与此同时,学生一方的利益却被牺牲掉了——“在这场游戏中,学生变成了一个筹码。”
在学校老师“思想工作”加“情感牌”的软硬兼施下,这些18岁上下的孩子很难抵抗。“如果一个孩子能明确告诉老师,我就是喜欢某个专业,而非医学,也许就有机会守住自己的志愿。但有多少学生足够了解自己的爱好,了解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呢?”李侠惋惜地说。
他认为,改变这种局面,最根本的举措是弱化各地中学对清华、北大的考评权重,客观看待各个高校及其优势专业。否则单凭个体的力量去挑战一个评价体系,是个人无法承受之重。此外,我们的教育应该鼓励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爱好,教师和学生家长也要学会聆听并尊重孩子的心声。
“教育是一件长久的事情,只有选择自己最热爱的东西,才能走向最有希望的未来。”李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