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金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7/13 9:30:01
选择字号:
“首都特色”专项助力临床医学研究

 

第四届“首都特色·创新驱动临床研究”论坛召开。市科委累计投入科技经费2.9亿元,支持了1400余项临床科研课题研究。郑金武供图

■郑金武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如何真正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首都临床的优势特色、实现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如何全面提升医学科技创新对健康的支撑引领作用?——北京市科委实施的“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给出了答案。

7月12日,由北京市科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举办的第四届“首都特色·创新驱动临床研究”论坛在协和学术会堂召开。论坛上,主办方对“首都特色”专项优秀组织管理者进行了表彰,承担“首都特色”专项的4位课题负责人介绍了优秀成果案例。

北京市科委生物医药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论坛以“创新驱动临床研究”为主题,一方面通过各医院项目组织管理经验分享和优秀课题成果发言,探讨如何打造研究型医院,提升医院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通过进行临床研究方案设计研讨,为广大临床研究者提供科研思路和方法指导。

2.9亿元支持北京临床研究

医学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临床医学研究,作为首个支持临床研究的省部级专项,“首都特色”专项通过支持临床创新研究,要做到切实推动解决目前存在的诊疗难题,提高疾病诊疗水平,真正造福于民。

同时,北京享有全国最丰富的临床资源、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拥有众多传统的优势特色专科,在多种疾病特别是一些疑难病种的治疗上独具特色,取得很好的诊疗效果。

2010年,北京市科委启动实施了“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通过创新研究提升北京地区诊疗水平、扩大新技术新方法的影响、提升惠民应用的范围,保持和巩固在全国的领先诊疗地位。

市科委生物医药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专项实施八年来,累计投入科技经费2.9亿元,申报课题4700多项,1400余项科研课题获得支持。在专项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各医院的大力支持和临床医生的积极响应,发挥出支持北京临床研究、引领首都特色发展的积极作用。

据了解,“首都特色”专项建立了“政府引导、医院推荐、限项申报”的组织方式,课题由医院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先组织院内医生申报并遴选,然后由医院统一推荐,确保遴选出高质量的研究,同时合理配置资源,限定课题负责人承担的在研省部级课题不超两项。

“首都特色”专项坚持严格透明的评审制度。专项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项目申报和立项评审方式,开发了在线申报系统和立项评审系统,实现课题申报和立项评审的电子化管理,提高专项申报和立项评审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了管理效率,2014年实现课题方案的“盲评”,进一步提高了评审的客观公正性。

助力青年科研人才培养

“首都特色”专项注重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支持和鼓励了一批青年骨干人员开展临床研究工作。

据介绍,“首都特色”专项的课题负责人中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达到40%以上,首次承担临床研究课题的科研人员占比超过50%,培养硕士研究生1000多名、博士生500多名,科研骨干人才600余人,为将来临床研究人才梯队的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骨干人才和潜质优良的后备队伍。

在当天论坛的成果展览中,设置了“80后风采”板块,展示了青年骨干人才培养的成效,引领专项“支持临床、鼓励创新、培养青年骨干”的主导方向。

“80后风采”展示中,中日友好医院的娄彦妮于2017年承担“首都特色”专项课题。她介绍说,科研选题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结合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和自身优势是临床研究选题重要的两方面;顶层设计决定临床研究的水平,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充分讨论并优化,事半功倍,对于青年研究者来说,尤为重要。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蒋鑫于2017年成功申报“首都特色”专项课题。他表示,临床工作和临床科研不应被割裂为无关或矛盾的工作,而应该相辅相成。临床科研需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总结思考,发现未解决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研究设计,并严格践行。

多项临床诊疗技术取得突破

目前,“首都特色”专项已有600余项课题通过验收,创新成果不断产出,形成近50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300余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主要包括心脑血管、肿瘤、免疫、眼科等疾病领域。共获得专利60多项,发表SCI论文300多篇。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研发了中国首个人工心脏介入瓣膜(Venus-A Valve),目前已通过国家CFDA审评。VENUS-A瓣膜较进口瓣膜支撑力更强,可用于二瓣化瓣膜,而且价格便宜一半,大大降低了患者就诊的医疗费用,使先进的医疗技术真正用之于民,惠之于民。

同时,该研究是国内第一个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I)临床研究,并创立了一套适合我国人群规范的TAVI患者术前评估体系和TAVI手术操作流程,大大提高了我国在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救治水平。

角膜内皮移植术是角膜移植手术史的一次重大飞跃,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手术方式,将角膜移植由完全开放的大切口手术转变为微创的相对闭合的手术,减少了手术的风险和术后的散光,使其能够尽快恢复视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通过1100例角膜内皮移植手术,总结出中国角膜内皮移植手术的特点,建立了角膜内皮移植手术的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

先天性小眼球无眼球居于先天性遗传性致盲眼病的首位,此类疾病严重损毁患者的面部容貌,并会导致患者的心理障碍和人格异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通过研究建立了中国人小眼球/无眼球眼眶发育的个体化干预治疗模式及治疗标准化临床路径,该成果降低了眶面部发育不良的复杂畸形发病率及缓解畸形程度,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通过改变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公认有效中药——雷公藤的给药途径、扩大适用人群,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及有毒中药的安全使用方面取得突破。研究证实中医外敷疗法控制关节炎症和全身增效作用,建立了操作简便、适应症易于掌握、安全可靠的中医特色方案,提升了中医外敷疗法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上的贡献度。

据介绍,北京市科委还通过推出“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课题汇编集、举办“首都特色·创新驱动临床研究”论坛、开展“首都特色沙龙”等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专项发展,切实促进首都临床研究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7-07-13 第8版 首都科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