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陈一)记者从中科院广州地化所获悉,该所邹艳荣课题组将化学计量学解析结果用于原油的运移和混合研究,在塔河油田海相混源油形成过程的研究上取得新认识,提出了其混合形成模式。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有机地球化学》杂志。
混源油在许多含油气盆地普遍存在,对其进行解析是油气成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带的次一级构造之上,是中石化在塔里木盆地海相层最重要的勘探发现。其海相原油具有混合特征,主要来自该区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
邹艳荣课题组对塔河油田不同层系产出的48个原油样品的38个生物标参数数据进行了化学计量学分析,解析出三个端元油(EM)。结合地质背景,他们提出:EM1来自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EM2和EM3分别来自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早期和晚期生烃。EM1最早充注至储层,经历了较严重的生物降解,具有高的密度;EM3最晚充注,为烃源岩生油窗中—后期高成熟产物,具有相对低的密度。
研究还发现,三期原油总的运移方向是一致的。后期原油沿着早期原油充注方向运移,进入相同的储层,并发生混合作用。它们甚至“驱赶或驱替”已存在的早期原油继续运移,从而占据离充注点(或油源)最近、最有利的储集空间。
《中国科学报》 (2017-07-11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