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6/2 9:25:32
选择字号:
碎片化时代开卷尚有益?

 

 

■本报记者 张文静

米兰·昆德拉认为,网络或者其他大众媒体要求给所有的问题一个及时的回答,但所有的文学问题、精神问题,所有认真的书写却都代表着一种长长的疑问,两者之间形成了矛盾。

如今,这种矛盾似乎正愈演愈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媒介正在激烈地争夺着每个人稍纵即逝的注意力,人们的阅读生活也越来越多地被裹挟在信息的洪流中急速前进。信息爆炸的时代与深度阅读,真的不相容吗?

阅读碎片化带来的隐忧

近年来,关于阅读碎片化的调查结果越来越多。

今年4月,在第三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发布的《2016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6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超过3亿,市场规模达到120亿元左右,增长率达25%。随着收入的增长,用户对“知识见闻”类内容的需求愈发迫切,但这类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碎片化明显。

此前网络文学平台阅文就曾发布研究报告,称26岁以下的年轻人是通过移动端进行数字阅读的“主力军”,而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阅读方式,是因为“年轻人拼的就是速度”。今年5月,在西安几所高校进行的学生阅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足三成的学生基本通过纸质书籍完整阅读过四大名著。

这些数据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迹可循——地铁车厢里的低头族飞快地滑动着手指,一些网络文章中的装饰性图片和表情包分量远超文字,大量微信公众号的热门文章因使用了迎合快速阅读习惯的居中对齐排版方式而大受欢迎……

这种现象也给人们带来了隐忧,因为长时间的浅阅读、快餐式阅读、碎片化阅读,可能会割裂人们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人容易失去形成深度而系统的知识体系的能力,甚至无法再阅读大部头书籍。

阅读碎片化不仅在国内受到关注,美国杜克大学一位文学专业的教师也曾在教学研究中发现,部分高校现代西方小说领域的职业研究者甚至无法通读《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这种经典。

每每谈到这个问题,会有一种声音认为,国外阅读碎片化的趋势没有国内这样明显。但在作家李洱看来,在全球化和资本运作的背景下,阅读碎片化的潮流是广泛存在的。“除非你在国外大学城里的地铁或巴士上,看书的人会多一些。”青年作家张天翼的感受则更为多样化:“我记得在德国的地铁上看书的人很多,但在西班牙地铁上大家都在拿着手机看足球或玩足球游戏,在意大利似乎看报纸的人更多一点。”

应该乐观还是悲观

对于“开卷有益”一词,可能很少会有人提出异议。但作家格非不这样认为:“有时候书读多了看事情反而更容易看偏。特别是现在,当你打开网络,微信、微博上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信息来‘俘虏’你,会有某种价值认同来‘勾引’你,要求你跟他一样。基本上只要打开电脑,你就不可能不受影响。所以,有些东西你读得越多,你的自我流失就越快。”

在李洱看来,昆德拉所说的长长的疑问与及时的回答之间的矛盾,在互联网时代尤为凸显。“这种快速的、及时的阅读,让人从左耳进、右耳出,这种快餐式的阅读不会带来疑问,反而会造成各种各样的信息盲点。”

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格非给出的建议是“读一些真正重要的书”。“如果你希望读小说,那你至少得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你需要有一个判断,什么样的小说可以称之为好小说。很多人在没有明白这个概念之前,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到了很糟糕的书上,浪费了太多时间。”

但张天翼对此似乎并没有那么悲观。“我们常说碎片化时代,那么这个碎片的大小是与什么比较而来的呢?现在一些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有四五千字,已经比我们之前在报纸上读到的一两千字的文章体量要大。很多年轻人喜欢在地铁上看微信公众号的文章,这种文章已经相当于报纸的专栏了,其实就是电子报纸,没有必要把它妖魔化。”张天翼说,“我们之前读过乌龟壳,读过牛的肩胛骨,读过竹子片、丝绸,然后读到了纸,现在我们读的是屏。阅读的图象符号载体可能一直在变,但我认为我们阅读的方式和吸收信息的方式并没有变。而且虽然获取的信息是碎片,但如果我们能把收集到的碎片信息系统化吸收,变成实实在在的知识,那就更无需惊慌了。”

深度阅读也可以更便捷

当下,也有不少应对阅读碎片化的努力。“除了kindle电子书外,还有不少人喜欢听书。他们从网上下载音频,上下班开车的时候听,做饭的时候听,可以把你的双手解放出来,把零散的时间利用起来,两三天就能读完一本书。其实阅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只要我们阅读的心一直不变就可以了。”张天翼说道。

根据《2016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中的数据,国内听书市场正在高速成长。2016年全国有声阅读市场增长了48.3%,达到29.1亿元。近七成数字阅读用户用过听书功能,月活跃用户超过1亿,月使用10次以上的占比24.2%,愿意付费的比例为65.3%,其中女性为55.1%,高中以上学历占比87.1%,18~45岁占比92.9%,特别适合的场景包括开车、做家务等。

传统的图书出版行业也在做出改变。比如,最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口袋文艺”系列丛书,以“轻量级风格、中量级篇幅、重量级阵容”为特色,开本轻巧,装帧简洁,方便外出携带,同时又不失深度的内容。第一批“小说”系列中收录了格非的《不过是垃圾》、韩少功的《报告政府》、余华的《我胆小如鼠》、李洱的《二马路上的天使》、苏童的《群众来信》、张天翼的《荔荔》等中篇小说。在李洱看来,这种口袋书“是以被沙漠淹没的方式通过沙漠”,能够让人们在碎片化时代更连贯地阅读。“德国等国家已经出版了不少口袋书,还有专门的口袋书出版社,而且他们很喜欢将经典书籍选入口袋书文库,比如《圣经》。”

在格非看来,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这种中量级的图书是非常适合阅读的。“有多少重要的思想和你对这个社会的观感,是不能在15万字之内完成的呢?很多人把书写得那么长,当然有的是必要的,有些则是完全不必要的。我自己也希望将来能够写一些八九万字、最长不超过15万字的书。这样的书大概5小时就可以读完。”格非说,“这样一来,你在机场候机、坐一次地铁的途中就能看完一本书。大家对读书也要有个轻松的态度,不一定非要正襟危坐像我们这些老夫子一样地读书,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读。”

《中国科学报》 (2017-06-02 第5版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