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6/2 9:18:00
选择字号:
科普原创之路不易:让教材成为最好的科普书

 

让原创动力十足

循序渐进,让科普知识和科学教育润物细无声,做到这些其实并不容易,让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陈玲觉得棘手的是——国内出版的科普读物缺乏好的创作团队,现在大部分科普书都是进口的。“给孩子看的书籍要考虑更多,特别是科普书,从教育、心理、美术、孩子年龄、阅读习惯、地域特点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创作者考虑。仅仅人员的投入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科普书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策划打磨,很难立竿见影收到效益。”

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丁丽洁与作者黄卫就是在没有启动资金的情况下开始创作《地球小孩的天气书》。“所有加入这个团队的人都是靠着自己的兴趣和领悟到这套书出版的意义才坚持下来的。”丁丽洁说,“我想,我们遇到的困难,在原创作品中是普遍存在的。”

除却资金短缺,丁丽洁认为更大的困难还是科普本身:“少儿科普最困难的是,把复杂的道理讲得简单、通俗、好玩。由于这套书是绘本,插画的科学性也很重要。全书有400多幅插画,但沈利画了有1000多幅手绘画,画错一点就要全部重来。”

“不论是资金还是创作人员,这些问题解决起来困难又复杂。相关部门在引进限制、评奖导向上都尽量给原创留空间,希望能扶持和引领原创发展。几年下来我觉得效果不明显。”陈玲坦言。

而且,不论是成年人的科普书还是儿童类的科普书,出版社主要考虑的购买人群都是城市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士和家庭,因为他们具备一定的购买能力。但陈玲清楚地知道,其实那些远离一线城市,用手机、电脑困难的人群更需要图书。“有科学人士曾经给我提意见,我们做的期刊图书等太城市化小资化了,远离了普通老百姓,应该多为他们做些事。我也在思考这些问题。”陈玲说。

让教材成为最好的科普书

吴宝俊觉得不必将儿童科普想得那么复杂,“其实教材就是最好的科普书籍”。如果教材制订合理,那么九年义务教育也可以让儿童与青少年学到所需的知识。只是,令他觉得无奈的是,近年来教育改革、教材重新修订似乎对科普知识的传授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前段时间一个物理学论坛上,我听到一位物理学的教授提到,因为教改,把原本在高中时期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放在了选修的内容中。如此一来,教授们需要在大学第一年给学生们补高中的课。”

更令人担忧的是,不仅教材中的科学内容偏少,还出现了一些科学硬伤。主要从事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的国家天文台科学传播中心主任郑永春在看到孩子语文课本中《月亮之谜》的文章时,就发现了错误。《月亮之谜》中提到“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再看看用植物做实验的结果: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水藻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郑永春说:“月球尘土不可能有杀菌作用,只有双氧水、紫外线等才能杀菌。而且月球土壤里没有有机质,也就无法让水藻长得特别鲜嫩青绿。月球尘土非常珍贵,从来没有被用来种玉米。”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得知此事后,积极地联系并正在接洽教材修订一事,并表示今后将加强与科研人员的合作。郑永春表示:“在国外,科学教材一般都由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的科研人员承担编写工作,由中小学教师负责审核教学可行性。但在我国缺少既懂教育又懂科学的科学教育家,有时编写工作甚至交给研究生完成。若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让科学家深度参与教材编写过程。”郑永春说。

除了解决教材上的科学问题,郑永春认为还应该纠正一个科普误区:“人们认为科普就是传播科学知识,其实,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都是科普最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对儿童和青少年,比如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形成结论等,都需要从小训练,进行科学启蒙。”

《中国科学报》 (2017-06-02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