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胜利召开,中科院相关院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所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也得到了凸显。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卫东及其团队所从事的“一带一路”战略研究工作也是其中之一。
刘卫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一带一路”建设应科学有序地进行,这其中包括运输通道的规划、建设节点的选择、空间方案、政策措施等一系列工作。而这些便是刘卫东团队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所做的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们的研究工作重点是解决‘一带一路’建设的空间布局、交通通道、贸易往来、海外投资、风险防控、人文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内容。”刘卫东介绍说。
刘卫东告诉记者,当下对“一带一路”的理论研究已经滞后于实践,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而言,还有许多工作有待深入。
“首先,正规学术话语体系还不完善,有一些解读不是很正确。”刘卫东一直致力于建立较为完整的学术话语体系,为“一带一路”相关研究打造理论框架。
在刘卫东的研究当中,“包容性全球化”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精髓。但由于学术话语体系的不完善,公众对“一带一路”产生了很多有偏差的认识,如认为“一带一路”是重建历史时期的国际贸易路线、是区域发展战略、是单向的“走出去”等。
在刘卫东看来,上述对“一带一路”的狭隘认识,会制约“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这也是他强调打造学术话语体系的原因所在。
此外,刘卫东也强调,对沿线国家了解不够也是当下“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他建议中科院科学家应加强相关国家的国别研究。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所在。
“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这些问题,科学家仍在努力,但距离实践需求还差得很远。”刘卫东说。
令刘卫东高兴的是,他带领团队所做的相关研究,许多思想得到了政府的采纳,这让他感到了强烈的使命感。
“能够参与国家这么大的战略决策的制定,感到很幸运,也很有历史使命感。”刘卫东说,以前科学家将自己的事情做好即可,但如今的科学家需要有全球视野来解决问题、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