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聂际慈 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5/16 9:37:06
选择字号:
“诗词达人”竞逐“古韵今声”

南开大学“古韵今声”活动现场。南开大学供图

 

■本报通讯员 聂际慈 记者 陈彬

每当走进南开大学的校园,总能感受到浓郁的“诗词”氛围,这是南开园内一道特殊的“文化风景线”,也是南开独有的美育文化特征。而每一名新入学的南开学子收到录取通知书时,邮袋中除了通知书之外,还有一张来自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邀请函”,希望每名新生都能参加南开版“中华诗词大会”——古韵今声·南开大学中华古典诗词大赛。

“三年磨剑”创南开文化品牌

2015年,在南开大学96周年校庆日当天,为叶嘉莹先生修建的“迦陵学舍”正式启用,她正式定居于南开园。也正是在这一年,首届“古韵今声”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大赛在南开举行,并于2016年继续举办“古韵今声·国学纵横”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在南开园掀起了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不久前,南开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古韵今声·南开大学中华古典诗词大赛也获得了校内外诗词爱好者的高度关注。

记者了解到,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的南开选拔赛,第三届古韵今声·南开大学中华古典诗词大赛共吸引了来自全校21个学院的360余名同学报名,经初赛、复赛,来自商学院、文学院、经济学院、化学学院、历史学院的12位选手脱颖而出,晋级决赛。

在决赛现场,叶嘉莹先生向大家阐述了她对中华古典诗词的理解。她认为,中华古典诗词与西方诗作存在差别,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中国文字与西方文字不同,中国文字带着“形音意”,每一个单元都有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意思,每一个文字都有它的由来、历史和意义。汉语这样奇妙的语言、奇妙的文字、奇妙的文化的传统,根植于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之中保留流传下来,中华文化的种子、中国诗歌的种子,不论经过多少文化变革,一直在中华民族的内心之中存在。

应邀观摩决赛的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表示,在南开学子中推广古典诗词,一方面源于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古典诗词在浸润心灵的同时,更能启发大家用诗词中的智慧解决当下问题。他希望学生们做古典诗词的学习者、受益者、传承者,用自己的力量将古典诗词发扬光大。

“以诗会友”交锋文气十足

本次大赛的决赛设置了十二进八淘汰赛、八进四淘汰赛、四强排位赛和冠军争夺赛四个环节。“‘一朝春尽红颜老’的下一句是什么?”十二进八淘汰赛以限时对句的形式进行,选手在1分钟时间内通过回答规定诗(词)句的上下句得分;八进四淘汰赛则形式多样,“一字之差”通过选手在题板上写出规定诗(词)句空出的易错字得分;“连字成诗”则是将诗(词)句打乱,并混入其他单字,选手需要在乱序中通过甄别,写出正确诗(词)句;而“按图索骥”,需要选手通过主持人依次提出的三个线索,进行相关文学常识的抢答。

通过两轮角逐,最终4名选手成功晋级四强排位赛。四强排位赛的答题难度进一步提高,“看图识诗”需要在主持人语言提示和大屏幕上与诗(词)句相关的画面的引导下,抢答出正确的诗(词)句。“听描写识人”需要选手在主持人的提示下,抢答出相应的诗词人物。在抢答结束后,4名选手还需通过抽签在“古韵今声”中选择一字作为关键字,进行诗词吟诵与即兴演讲。

决出胜负的“终极考验”则是古人行酒令时的文字游戏:飞花令,此前积分前两名的两位选手根据给出的主题词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词)句,答错、重复或没有在规定的10秒时间内对出相应诗(词)句的将告失败。最终,南开商学院2016级本科生张理想夺冠,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张元昕获得亚军,文学院2016级本科生朱雅轩获得季军,其他选手获得优秀奖。

叶嘉莹先生曾在一首诗中写到“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比赛结束后,她为获得前“三甲”的选手颁奖并表示:“我从小生在军阀混战的战乱之中,在战乱苦难之中成长。中华古典诗词有着来源之久远的奇妙、传世之不可磨灭的奇妙,看到南开学子对中国诗词有这么熟练的记诵、美好的创作,就仿佛看到大家已‘天孙织锦成’。”

“诗意南开”文化重在传承

在晋级第三届古韵今声·南开大学中华古典诗词大赛的12名选手中,有一半为大一新生,这其中又有两人荣登“三甲”,诗词文化在南开传承。

获得冠军的张理想表示,诗词是中国人应有的精神皈依,他通过在课余时间阅读经典诗词进行积累,《唐诗三百首》是陪伴他“从小读到现在”的伙伴。他认为,“古韵今声”中华古典诗词大赛是一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希望通过举办更多这样的活动,让南开更富“诗意”。

获得季军的朱雅轩说,她初中时就十分喜爱中华古典诗词,通过参赛,让她对诗词有了更多的积累,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据悉,本届中华古典诗词大赛除了现场的记诵大赛外,还面向南开全校同学开展了诗词创作大赛,并评选出7人荣获“入围奖”与“晋级奖”,其中的优秀作品在决赛现场进行了诵读。

比赛结束后,南开大学诗词楹联协会负责人向全校师生与海内外校友倡议征集优秀的诗词作品,并将结集成册,让具有“南开特色”的诗词文化保存延续。

“古韵今声”大赛是南开诗词文化的一个缩影。从2013年开始,每年荷花绽放之时,南开大学荷花节随之而至,前来参观的市民同南开学子一起赏荷吟诗;春天繁花盛开之时,一批学生会郑重其事地为每一种花树送上诗意的命名,这项活动已经持续乐7年;今年4月,南开大学首次在新启用的津南校区梨树园中举办“梨园春会”,尽显中国传统文化韵味;而叶嘉莹先生领衔的“海棠雅集”、历史学院教授朱彦民领衔的“上巳雅集”等活动,都吸引了天津乃至全国的诗词爱好者前来参加……

除了身体力行的“先生”、醉心诗歌的青年学子,一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正传承着中华古典诗词的力量。

 

《中国科学报》 (2017-05-16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