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撰写《师说心语》文章。南开大学供图
■本报通讯员 周翠翠 郝静秋
“大学是什么”“学生干部怎么当”“像找对象一样找工作”“人生是否有更好的选择”“考试周的秘密”“毕业之前再使一次洪荒之力”……
这些有趣的、和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都来自南开大学商学院《师说心语》栏目。该栏目自2016年6月28日开始在“商青年”微信平台推送,每周一篇,每篇一千字,截至上学期结束时已发布文章40余篇,累计4万余字,主题涵盖理想信念教育、情感关系等多个方面,已成为辅导员与同学们沟通的重要平台。
拉近了师生距离
“从第一篇文章开始关注《师说心语》栏目,阅读中发现辅导员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和我们谈求职、情感等,很多内容都十分贴近、契合学生的需求,而且文章行文舒缓、语气亲切,就像是辅导员坐在面前和我们聊天谈心,亲切感十足。”商学院2013级本科生贺庆说道。
但是,《师说心语》从最初推送到现在,也让大家有过一些“小担心”。
“编辑第一期《师说心语》时,担心这个栏目是否能够赢得学生的青睐,这个项目能坚持多久。”负责“商青年”平台运营的学生焦洋说。
然而上学期结束时,《师说心语》累计阅读量15000多,平均每篇阅读量约370,成为“商青年”平台上最吸引学生的栏目之一,这让焦洋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从‘职场之道’到‘实体店消费’,我有幸每次第一个阅读到辅导员的心声,它们或是经验之谈,或阐述着人生之道,或讲述着身边趣事。”焦洋说,每篇文章都饱含着辅导员们的关怀和期许,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大家看到“多维度”的辅导员,用“谈心”这种看似随意的方式,阐释了与学生密切相关却往往被忽视的道理。
育人同时也自育
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者,辅导员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在办公室探讨工作时,经常发现会有很多想法、心得想要传达给学生。但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让我们不太有机会静下心来与学生分享这些想法,于是就想通过新媒体这个学生普遍使用的平台,好好和学生谈谈心、说说话。”商学院辅导员周翠翠说。
考虑到在新媒体上交流,如果字数过多,读者会没有心思去阅读,但字数过少,信息可能碎片化,难以达到发文的效果,大家决定把《师说心语》限定在一千字左右。
这样的限制让很多辅导员在一开始写作时感到“为难”。“当时满脑子都是选什么主题、学生更爱看什么、怎么描述会更吸引学生,很难落笔。”在商学院担任辅导员多年的木琳说到。
去年刚留校的辅导员曹莲娜接到这个“任务”时也很犯愁:“刚刚接触辅导员工作,如何能写出对学生有益、促进学生成长又结合自身思考的文章,对我来说是一件有难度的事。”
但是,渐渐地,这样一件让人“为难”的事,却逐渐成为商学院辅导员“育人自育”的重要平台。
“在写完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后,慢慢感觉这是一个很好的梳理工作思路的平台,自己也开始每天挤出时间去整理多年辅导员工作的经验,并将它传递出去,让辅导员的角色显得更加立体。”木琳高兴地说。
周翠翠也有类似的感受:“《师说心语》凝聚了辅导员关爱学生、引导学生的共识,通过书写这种形式,我们在给学生传递关怀和指导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思考育人理念。”
意料之外的惊喜
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师说心语》自推出以来,还吸引了很多同行和校外人士的关注。
来自哈尔滨理工大学的辅导员李博表示:“我会经常阅读《师说心语》的文章。《人生是否有更好的选择》写给就业期迷茫的同学们,《五项全能你怎么看》是给同学们设定一个目标,《奇怪的电梯现象》希望大家文明乘电梯,《考试周的秘密》目的是为了告诫同学们不要考试作弊……他们用文章解决学生的疑惑和问题,使辅导员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康师傅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曹立也经常会在《师说心语》的文章下留言,“我感觉这个形式紧跟时代,利用了同学们的碎片时间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且更宝贵的是老师们的经验,这是每一位经历者的亲身体验,更有价值。”
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王坚表示,《师说心语》是商学院依托新媒体工具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尝试,通过学生喜爱、广泛使用的微信平台,用“千字”的篇幅说明“一个”学习、生活中的道理,对学生开展润物无声的教育,拓展辅导员思政教育的渠道。育人自育,这个平台也能够看到学院辅导员的成长和进步。
下一步,在提高文章质量和吸引力的基础上,《师说心语》在新学期将继续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主题,并引导专业老师也加入其中。
《中国科学报》 (2017-03-14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