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3/28 10:24:03
选择字号:
绿水青山:科技为发展保驾护航
中科院南京分院系统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实践录(下)

 

作为我国第二大经济省和长江经济带的节点区域,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繁荣。

不过,蓬勃的经济,密集的人口,也为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

为了让江苏省乃至全国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上实现“双丰收”,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携手共进,用科技力量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土壤修复:基础、应用、示范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很喜欢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的一句话:“万物土中生,也终将归于土。”

然而,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壤污染,让沈仁芳有些痛心:“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让耕地不断被占用,每年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等减少耕地面积约600万亩,减少的多是优质耕地。”

当耕地成为宝贵资源时,“像保护熊猫一样保护土壤”成了沈仁芳和土壤所200多位科研人员的奋斗目标。

从1953年建所以来,土壤所一直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土壤科学综合研究的机构。如今,从基础到应用再到试验示范,土壤所一步都没有少走。

基础研究方面,中科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应用研究夯实基础。

应用研究方面,江苏省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工程实验室、农业部耕地保育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可应用的技术。

试验示范方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与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东台滩涂研究院、封丘站、鹰潭站、常熟站3个国家级野外台站等,将土壤治理科研成果最终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如今,土壤所主持承担了“生态修复专项—河套平原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等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总经费达1.6亿,位居全国前列。

“近期我们还获得了一个好消息。”沈仁芳说,由南京土壤研究所牵头顶层设计,组织推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第二粮仓科技工程”重点专项已获国家立项,将全面启动国家中低产田改良工程。

湖泊治理:支撑长江经济带

一听到“绿”水青山,中科院太湖站常务副站长朱广伟的反射弧便不由自主地振了一下。

十多年来,朱广伟守着太湖研究水藻。每年一到夏季,让朱广伟等科研人员头疼的“绿水”就出来了,一片片水藻浮在湖岸边的浅水区,浓得化不开。

水藻和水体富营养化,是太湖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结果。湖泊是支撑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湖泊富营养化所导致的蓝藻水华频繁暴发,制约湖泊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在1988年太湖站初建站时,太湖水质平均指标是三类。到20世纪末,特别是2007年严重的蓝藻水华事件发生时,太湖平均水质已经差到了劣五类。如今,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和当地政府的治理,这里的平均水质回升至四类,并向着三类水质提升。

朱广伟工作的中科院太湖站,关注的是浅水湖泊生态研究,属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以下简称地湖所)。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提速,我国湖泊淤积围垦、萎缩咸化、水环境恶化、生态退化等,环境变化巨大,严重影响我国湖泊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功能发挥。

地湖所是国内唯一以湖泊-流域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综合研究机构。除了太湖站外,南京地湖所还有专门研究大型通江湖泊的鄱阳湖站,研究北方湖泊生态的呼伦湖站,研究高原深水湖泊的抚仙湖站,这些站点积累着湖泊的基础科研资料,观测和研究湖泊的变化过程,形成了湖泊野外长期观测网络。

不仅如此,南京地湖所还设立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国家共享平台”湖泊-流域科学数据分中心,进行湖泊数据的集成、模拟与共享。

“近三年来,我们承担着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省市县区域规划近70项,经费6000余万元,着力解决长江经济带等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区域协调等重大问题。”南京地湖所所长沈吉说。

协同作战:打出治污组合拳

污染治理是个复杂问题。太湖站站长秦伯强和湖泊污染周旋了20多年。20年来,他总结出了湖泊治理的新经验。

最初,面对太湖劣五类水质的情况,秦伯强想让太湖拥有健康的生态自我修复系统。于是,他带着科研人员往太湖底泥里种水草,结果,由于风浪原因,种草失败。接着,他们决定先消浪,便在太湖里打了1000多根用于消浪的水泥桩。最终,生态系统却还是没建起来。

这样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要让太湖生态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控源截污做起,等生境改善了之后再做生态恢复。“控源截污”也已经成为当下我国湖泊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的重要思路。

然而,要做到控源截污并不容易。“人口稠密给环境带来的载荷太重,不能不让周边的居民生产生活呀!”杨桂山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面源、点源污染交织,给生态环境特别是湖泊生态带来了威胁。

生态治理的复杂性,和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目标,将中科院的科研实力凝聚在了一起。“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是当下最好的凝聚平台。”杨桂山说。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我国实施了“水专项”,重点突破工业污染源控制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水体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饮用水安全保障以及水环境监控预警与管理等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等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这一项目,成为中科院发挥综合科研实力的大好平台。

“比方说,南京土壤所可以研究精准施肥控制面源污染,解决污染物进入湖泊的问题;水生所可以研究藻类,聚焦富营养化湖泊的控藻问题;生态环境中心可以研究污染控制和生态毒理等问题;地湖所可以研究湖泊水文水动力条件改善与生态修复等方面的问题,协同创新,形成合力。”杨桂山说。

在这样的凝聚之下,中科院的研究所,无论是在苏院所,还是江苏外的院所,正集中科研力量,攻克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让地方在拥有金山银山的同时,享受到绿水青山的生态福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