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学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3/28 9:34:29
选择字号:
“西农模式”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的小麦试验田。

■本报通讯员 王学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们把青春奉献给了陕西苹果事业,把汗水洒在了渭北旱塬的黄土地上,把口碑留在了果区人民中间。”记者在陕西省白水县采访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打了十年交道的白水县副县长刘建成有感而发。

长期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农业科教服务新篇章。

“西农模式”见成效

从2005年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开始探索“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如今走出了一条发挥大学科技人才优势、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赢得社会广泛赞誉。2012年7月11日,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自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授牌,将该模式推向全国。

“我们按照‘建在产区、长期坚持、世界一流’的原则,依托学校学科优势,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在产业中心地带建立永久性产业试验站和示范基地,构建科技创新、技术示范、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集成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表示。

位于陕西省白水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是“西农模式”探索的第一块试验田。“刚到白水建站时,白水果业正处于苦苦挣扎阶段。果农们对种苹果失去了信心,挖树成为一时‘时尚’。”试验站首席专家、园艺学院教授赵政阳告诉记者。

于是,赵政阳带领大家一边建站,一边实施科技示范入户工程,让白水苹果迅速走出低谷,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白水县的苹果规模从最初的42万亩发展到55万亩,产值从5.2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6亿元,60%以上的果农户每亩收入超万元。用白水果农、曾被赵政阳带上过哈佛大学讲台的曹谢虎的话来说:“没有白水苹果试验站,就没有白水果业的今天。”

截至“十二五”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河南5个省区建立了小麦、玉米、苹果、猕猴桃等24个试验示范站,在15个省份建立了羊、牛、核桃、蔬菜等40个示范基地(示范园),构建了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的试验示范站(基地)体系,推动了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升级发展和当地农民群众致富,同时也促进了学校自身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近十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各试验示范站(基地)聚集多学科专家200多人,结合产业发展问题和需要,开展试验研究150多项,申报争取各类科技项目80余项,经费2400多万元,引进国内外品种886个,先后选育审定良种27个,发表论文495篇,出版著作21部,取得国家专利8项,获得省级成果奖13项。

校地联动促共赢

“过去我们在‘四堵墙’里搞科研,方式方法都很落后。联盟的成立,推倒了‘四堵墙’壁垒,拉近了兄弟科研院所的距离,搭建了地方科研院所与大学的桥梁。”陕西省汉中市农科所所长葛红心说。

葛红心所说的联盟,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示范区牵头,联合陕西省10个地市农科所及省杂交油菜中心于2014年10月发起成立的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

“将地市农科所与大学进行‘高位嫁接’,实现科教资源的有效统筹,达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在服务陕西现代农业发展中达到1+1>2的效果。”孙其信表示,联盟的成立,实现了大学、地市科技资源的统筹和协同,打破了体制机制的自然障碍,围绕陕西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的目标、服务的产业、服务的区域更加明确,创新的活力也更强劲。

从2011年开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启动实施了试验示范站校地“共建共管”新机制,使试验示范站(基地)由过去“以学校为主体投资建设和运行管理”模式逐步转为“以地方为主与学校共同投资建设,校地共建共管”的新模式。学校先后与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河南5个省区的地方政府签署试验示范站(基地)共建协议,争取地方政府无偿提供试验示范用地1600亩,每年为试验示范站(基地)提供共建运行经费1200万元,累计设入基础设施建设经费5200多万元,选派300多名基层农技骨干参与工作。

为加速小麦等优势农作物新品种在主产区的示范推广、服务国家粮食生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采取与地方政府、推广部门、种子企业合作的方式,在黄淮小麦主产区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建立了20个小麦新品种示范园,在陕西、甘肃、山西等玉米主产区建立了10个玉米新品种示范园,在陕西、安徽、江苏、甘肃等油菜主产区建立了10个油菜新品种示范园。

此外,财政部、农业部于2015年8月联合启动了“科研院校重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作为试点之一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今年1月正式启动了该项工作,探索建立“大学、地市农业科研机构、基层农技推广体、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主体协同融合的新机制,为陕西作贡献、为全国作示范。

培养发展“领头雁”

“我在这里一个星期学到的东西比平时一年学的还要多,虽然少挣了几万块钱,但我觉得值。”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完首期村官培训后,陕西省洛川县太月村支书郭永民感慨道。

郭永民是洛川有名的苹果经纪人,培训完回村后,他主动投入到村里的工作,使新农村建设快速平稳发展,干群关系也得到很大改善。县委农工部长王俊才说:“郭永民培训后就像换了个人,说话文气了,作风民主了,‘二杆子’精神不见了,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

村官培训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农村干部培训的一个方面。“十二五”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利用部委共建学校契机先后设立了一批培训平台:2011年建立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分院;2012年建立水利部西北培训中心;2013年建立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特别是2014年4月10日成功获批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成为第14所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成为唯一的农业农村干部培训基地。

利用这些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发了“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等20多个培训项目,五年来共举办培训班706个,培训学员50890人。

培训过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重视突出现场教学特色,加强基本能力建设;深入开展需求调研和学员回访,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立足西部、服务基层,不断拓展培训区域;创新培训后服务形式,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比如蒲城县东王村有4800亩设施大棚,为给产业寻找技术支撑,村支书张六三通过训后服务平台与邹志荣、同延安、张显等12名专家教授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保证了产品及时更新和技术不断升级。

《中国科学报》 (2017-03-28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