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高端大气的基因检测,如今随着费用的降低逐步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不论是孕产妇、新生儿、癌症病人甚至每一个普通人,都或多或少会接触到它。
今年两会也出现了多项与基因检测相关的提案,全国人大代表、泰州市委常委陆春云建议,加强基因检测在肿瘤学上的应用,将靶向治疗基因检测纳入肿瘤特效药医保支付范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贺林呼吁国家重视遗传咨询师职业发展,让能读懂“基因天书”的人更多、更快地涌现。
据预测,未来全球将有约60%的人进行基因测序,测序数据井喷的时代即将到来。不过,在业界人士看来,基因检测虽然前景广阔,但商业化仍然待考。
从科幻到人间
基因测序可以预知未来的你是怎样的,比如你是否会得老年痴呆?是否会长胖?到底能活多久?首度基因首席执行官唐元华甚至用“一种新形式的算命”来形容这个行业。
3月9日在京召开的一场未来医健领袖——基因测序主题沙龙上,来自科研界、企业界、投资界的人士,都对基因测序的市场潜力及商业化前景寄予厚望。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胡松年表示,基因测序整个过程中有两大最关键的部分,一个是测序仪,一个是超级计算机。特别是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测序成本急剧下降,测序效率大幅提高。目前,第三代测序仪也已经登台亮相,测序成本还将更低。
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屹表示,测序成本的继续下行以及不断扩大的市场渗透率,促使医疗卫生领域蕴藏了超过600亿元的市场。按10%为数据分析解读费用,每年将有60亿元市场份额。
在赵屹看来,基因检测将是比治疗更大的蓝海市场,未来,个人基因组测序以及癌症基因检测可以像今天的常规体检一样普及,按每年1亿人进行检测,分析解读1000元/次来算,每年市场空间约1000亿元。
赵屹分析,目前,基因测序产业上游(测序仪生产商、测序试剂耗材生产公司、基因捕获试剂生产公司)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中游(测序服务公司、生物信息公司、基因检测公司、第三方临检所)则兴起了大量的创新公司,市场最具潜力的主要集中在下游,即各大医院、体检机构及大众消费领域。
爱康国宾就已将基因检测列入体检项目之一,“基因检测就是掌握内因,调控外因,主动管理健康的源泉与根基。”爱康国宾体检投资副总经理李晖表示,基因检测让健康管理实现:先知、先见和先行,从内因的角度掌握疾病危险因素,确定遗传缺陷与风险,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炸弹”。
“基因检测能够检测出遗传的易感基因型,检测准确率达到99%以上。”在李晖看来,基因检测在未来健康产业占主导趋势。
从科学到商业化
目前,基因检测在美国应用的最为成熟。美国每年有400万~500万人次接受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检测加预防性手术,美国家族性结肠癌的发病率已经下降了90%左右,结肠癌症治愈率达到70%。
赵屹介绍,国内外基因检测技术在临床上已经应用于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基因组、遗传病诊断以及病因微生物诊断等研究上。
例如,患肝内胆管癌的女性患者一般存活率很低,治疗方案也比较有限,科学家通过基因测序发现BRAF基因突变,患者使用了达拉菲尼和曲美替尼这两种专门针对BRAF基因突变的药物后,肿瘤快速缩小同时伴随着症状的持续改善。
可以预见的是,揭示并理解“人体与疾病、疾病与药物、药物与机体代谢”之间的关系,实现个性化精准治疗,基因测序将成为必要途径。
面对这样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市场,爱挑刺的资本方虽然将触角伸向了这一领域,但仍相当谨慎。有着生物学博士背景的达晨创投投资副总裁林正伟就觉得,基因测序发展火热,但仍意味着泡沫很大。
林正伟表示,基因测序成本足够低可以催生新的市场和商业模式,但在测序仪技术革新的同时,市场存量也非常大,这也意味着,中国已经购买的测序仪都变成折旧成本,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在监管机制上,国内政策出台的也经常比较滞后。“滞后就会出现什么问题。经营行业用于临床的产品没有拿到证书就用了,政府一旦颠覆一下子就能把你弄死。”林正伟说。
另外,弘晖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晖还曾对记者表示,“基因检测项目仅有少数成熟领域达到真正商业化的阶段,而这类项目在技术上同质化高、竞争激烈,目前融资规模和估值水平大大超过商业本质。”
据他分析,美国基因检测技术在很多新兴领域临床实践还在验证中。从临床价值来看,除去遗传病筛查和少数与靶向用药等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临床干预手段与检测结果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不过,资本仍然偏好基因检测的医疗方向,在林正伟看来,遗传病及癌症的基因检测就很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