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晨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2/20 10:13:20
选择字号:
遥感地球所喀什卫星数据接收站:最西端的望星者

① 一场大雪将喀什站覆盖。

② 工作人员正在清理园区大雪。

③工作人员在机房调试设备。

■本报记者 王晨绯

春节,一场大雪过后,中国最西端的喀什一片银装素裹。地处新疆喀什市荒地乡库木巴格村的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卫星数据接收站(以下简称喀什站)像往常雪天一样,要在早晨十点前将园区的雪清扫干净,为一天的工作做好准备。白班人员的工作下午五点才能结束,之后会由夜班人员值守,直至清晨六点。

卫星发射成功进入在轨运行后,最为关键的任务之一,就是由地面接收站完成对卫星数据的接收。喀什站于2008年1月正式建成并运行,现有5套12米天线数据接收系统,接收范围覆盖我国西部以及中亚、南亚等多个国家。

之所以选址喀什,原因很简单。“为了尽可能多覆盖陆地区域,增强卫星数据实时接收能力,接收站的布局都会选择国境极端,而中国最西就是喀什。”王建平,喀什站站长,全面负责喀什站各项运行工作。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现有四个卫星数据接收站:北京密云站、新疆喀什站、海南三亚站、云南昆明站,形成了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负责对地观测卫星数据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以及分发。这一格局的形成,实现了覆盖我国全部领土面积及亚洲70%疆土面积的数据接收。而喀什站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和周边中亚地区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综合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有效提升了我国空间基础设施的科技支撑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突破万轨 接收量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我国卫星事业迅猛发展,环境减灾系列、资源卫星系列、环境减灾卫星系列、高分卫星系列及中科院空间先导专项的暗物质卫星等科学卫星相继发射。自建成并投入运行以来,喀什站共接收20余颗国内外卫星,累计接收卫星数据量三万余轨,数据接收成功率常年稳定在99.2%以上。到2015年,年接收卫星数据量突破7000轨,每天接收数据任务量平均都在20轨以上。

“去年我们接收卫星数据量突破10000轨,创历史新高。”王建平激动地说。

“在近两年喀什站任务量急剧增加、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创新运行模式,不断完善现有工作机制,发扬勇于创新、求真务实、艰苦创业的精神。坚持边建设、边招人、边培训、边运行。做好业务梯队建设、业务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断建立和完善现有的运行值班和应急保障制度,确保卫星数据接收的成功率。”王建平说。

喀什站是我国相同经度上唯一的站点,所接收的绝大部分卫星数据独一无二,每天每个时段都有卫星过境,所以接收工作不能停,一旦错过就来不及补救,因此成功率尤为重要。在日常运行工作中,喀什站实行每季度一大检、每周一小检的天线定期保养和维护制度,对各个仪器状态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确保运行体系的关键环节——卫星数据接收设备的稳定运行。

“地面设备如果有问题,接收就失败了。”王建平谈及日常工作时,想说的很多,但话到嘴边又不知该说什么,他一直重复的是:保证成功率。

喀什站先后参与完成了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国家高分辨率重大科技专项、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多个国家重大项目的建设任务,编写了《喀什站卫星数据接收方案》《喀什站天线系统运行应急预案》等运行规范文件,为保证喀什站圆满完成我国对地观测卫星和空间科学卫星的数据获取任务奠定了基础。

顶天立地 服务当地需求

2015年5月,喀什噶尔河流域盖孜河上游公格尔九别峰冰川冰体局部崩塌,对流域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构成潜在威胁。

“我们与遥感地球所的其他部门科研人员对该区域冰川动态变化进行了卫星监测工作,第一时间上报监测评估报告。”王建平他们此次及时的报告促成了“南疆地区冰川致灾遥感监测与风险评估”等后续项目的开展。

根据喀什当地需求,遥感地球所还开展了克亚吉尔冰川堰塞湖的动态监测工作,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关防洪应急预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优势,对重点区域进行动态观测,为区域防灾减灾、粮食安全、资源开发利用、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提供技术支持。”王建平说。

此外,喀什站为新疆典型区棉花遥感调查研究、新疆区域资源环境监测区域示范、干旱区植被状态监测与评估以及中亚地区环境变化与自然资源遥感监测技术和应用等项目提供了可靠的高质量遥感卫星数据。

2012年,遥感地球所在喀什市组织并发起“干旱半干旱环境对地观测国际研讨会”,这是中亚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初步建立了中亚地区对地观测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与网络,发表了中亚地区关于加强对地观测国际合作的《喀什宣言》,签署了六国《关于建立中亚对地观测国际合作网络的合作意向书》,发起并启动上合组织及观察员国家“干旱与半干旱环境对地观测技术科学研究与应用国际合作计划”。由遥感地球所郭华东院士负责的中科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环境格局与发展潜力”于2014年6月启动,为国家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宏观、前期战略咨询,第一期即聚焦中国—中亚段。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项目组先后向新疆昌吉州、新疆自治区和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相关咨询报告,得到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以站为家 喀什也有归属感

喀什站距离市区7公里,处于喀什市、疏附县、克州三地的交界处,治安问题严峻,工作环境艰苦。

“如何留住这些孩子们的心?”已经卸任的老站长赵维元2006年从北京来到喀什站,一干就是10年。“对于这些年轻人,这里太大、太荒凉了。”

喀什站的年轻人来自五湖四海,建站至今,没有一个人因环境的恶劣与工作的辛苦而退缩,没有一个人因业务的烦琐杂乱而懈怠,都是岗位上独当一面的能手。

“虽然员工不是因为工资待遇而留下的,但我们也要想方设法提供人性化的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努力打造喀什站园区独有的生态系统,让在这里工作的人有归属感。特别是近两年,喀什站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结合喀什站的实际情况,与喀什地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相结合,以政治思想建设为根本,以党组织建设为基础,以业务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保障,以党的建设带动队伍建设,以队伍建设促进业务运行工作,加强民族团结,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爱岗敬业、以站为家、团结高效、务实创新、作风过硬的适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高素质业务团队,不断提高大家扎根西部边疆,服务国家发展的能力,较好地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王建平说。

喀什站园区占地200亩,园区内有招待所、食堂、职工宿舍,休息区配有运动器材。王建平介绍,园区除了配套绿化,还划出一块菜地和果园。

“员工都是365天的工作时间,腾不出时间和家人团聚,有时候家人来这里探亲小住,菜地除了提供平时蔬菜供给,家属也可以在此耕作劳动打发时间。”王建平说。

几年坚守的情谊,也让这些从四面八方会聚在一起的年轻人,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积极乐观,苦中作乐,以站为家。通过近十年的建设,喀什站科研人员已然成为一支笑对困难、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钢铁队伍。

《中国科学报》 (2017-02-20 第6版 院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