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禾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7/12/28 10:45:31
选择字号:
生活垃圾分类 破解邻避效应

 

在南京栖霞区东城世家小区广场上,各居民把自家的塑料袋、纸箱和破鞋子等拿到临时设立的回收点,工作人员称重后,立刻把“绿积分”转到居民的招商银行卡上;厨余垃圾回收是在上午7—9点,换的是“蓝积分”……我国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已有17年,科技日报记者近日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采访活动”来到南京和上海,看到各地运用经济、政策等手段,持续推进分类和处置工作。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金宜英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江沪浙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已初具雏形,正在逐步推广中。在经济较富裕、人们素质较高地区,可通过各种模式的试点,建立适合本地区的垃圾分类和回收等体系。

在很多城市的小区里有三个垃圾桶,分成厨余、可回收和其他,运走时却倒在一个桶里。“以前分类处理终端没有建设好,最后‘一桶’进了填埋场,分类成了形式主义。”金宜英说,这种情况已经发生改变。

在上海闵行区餐厨资源再生中心,记者看到生产车间内陈列着12台生化处理机,其餐厨垃圾来自于餐馆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餐厨垃圾经生化处理后,15%成为残渣、30%成为水,剩余部分制作成土壤调理剂和多元生物菌肥。作为全国唯一一家获批可销售由餐厨垃圾制作的肥料企业,闵行区餐厨资源再生中心已累计销售相关产品2600吨。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陆月星说,上海每天产生28000多吨生活垃圾,其中近40%是在党政机关、公共机构等单位里产生的。上海今年底党政机关强制分类基本覆盖,明年实现全覆盖。

垃圾分类是否会给地方财政带来更大压力?据统计,江苏2017年下达省级垃圾分类和治理奖补资金9750万元。如南京东城世家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通过积分,每户每月可获政府14元补贴。南京市城管局副局长陈雷说,分类并没有增加政府开支,只是把生活垃圾填埋或焚烧处理的部分费用转变为给居民的补助而已。

“上海地少人密,房产已成为公众最大资产。”陆月星说,分类可减量生活垃圾,较好地破解了邻避效应。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