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二届阜外国际复杂先心病高峰论坛上,“先心病外科数据库的建立及其质量评估”作为此次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引起了中国、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众多与会专家的关注,而作为中国先心病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参与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主任李守军,自然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建数据库“四方化缘”
目前,我国约有200余家小儿心脏外科中心,去年完成约7.6万例手术,但各中心之间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差距很大。
李守军认为,建立先心病数据库并研究分析相关治疗数据,不仅可建立适合我国人群的手术风险预测模型,更重要的是能够推进质量控制工作,通过质量报告和反馈,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从而提高国内先心病诊疗整体水平。数据库还可以为卫生部门的相关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推动政策完善。
“国家对先心病的治疗很重视,建立先心病外科数据库已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当中,即使排除万难,我们也一定要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先心病外科数据库。”在第二届阜外国际复杂先心病高峰论坛的主席台上,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的顶级小儿心脏外科专家,李守军提出,将全国的先心病外科手术风险降低,提高治疗质量是搭建数据库的最终目的。
据悉,我国已建成一个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型数据库。明年1月开始录入更多小儿心脏外科中心的数据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风险评估,发现手术风险,以及死亡率高的疾病和术后易发生的并发症,进而寻找原因并采取措施,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我国先心病外科手术质量,并减少医疗费用。
小儿先心病包含140多个病种,且手术难度大,建立数据库的难度可想而知。“尽管艰难,但还是要建,我们尝试了跟基金会合作搭建,邀请国外专家分享经验,尽管国家经费有限,但我仍会四方来化缘”,李守军说。
攻坚克难 不断前行
“‘偶尔治愈,有时在改善,总是在安慰。’作为医生,真正将病人治愈是偶尔发生的事情,有时将病情改善就很不错了,但一定要给病人安慰,让他有希望。身为医者要有仁爱之心,爱别人就是爱自己”,谈及医者品质,李守军如是说。
正是坚守着这样的品质,李守军作为学科带头人,带领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团队不懈努力,学科水平不断提高,成功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小儿心脏外科是心脏外科中病种最多最复杂的领域,让很多医生望而却步。而在李守军入行之初,我国的小儿心脏外科可以用8个字形容——“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这些难题,不仅没有使他却步,反而成为了李守军坚定选择这个领域的动力。
踏上这条路,李守军背负了更多压力与责任。他仔细研究手术步骤,改进手术方法,为了观察术后患儿的病理生理变化,他整夜蹲守,一滴一滴记录尿量,有时患儿情况不稳定,他就连续几夜不回家。
在他的不懈努力与带动下,这个科室的水平不断提高,手术难度不断加大。李守军说:“任何花俏的动作都没有意义,操作稳准有序,如行云流水,没有废动作,这样手术才能快速完成,做到创伤较小,合并症较少。做先心病一定争取一次成功,有的患儿只有一次机会。”
阜外医院名声响亮,许多家长把这里当作治愈孩子最后的希望。为此,李守军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复杂、危重患儿的救治上。大动脉转位的外科治疗、三尖瓣下移畸形的矫治等等,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被攻破,越来越多的先心病患儿重获新生。
“健忘”医生只对“病”敏感
认识李守军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爱“忘事”的医生,病人的名字隔几天就会忘,电话号码读四五遍才记得住……他笑着说,“我对这些不敏感,我敏感的只有‘病’,你跟我说病人的特殊症状,我一定能记起他”。
两年前的一台手术,给李守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个患有先心病的男孩,他两岁时曾做过一次手术,但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根治。由于患有先心病,男孩憋得长了一个大脑袋,血管像蚯蚓一样暴露在外面,有时一碰就会破。上学后的男孩经常被小朋友嘲笑。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李守军同胡盛寿院长为男孩进行了手术,手术很成功。“男孩现在已经十几岁了,我很高兴我们的努力让这个孩子拥有了正常的生活”。李守军感慨道,“中国的家长非常善良真诚,他们对医生发自内心的尊重”。
在李守军看来,阜外医院作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有其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未来,希望我们能够代表国家的形象,提高我国在心血管病领域中的国际影响力,让国际同行、专家们认识、了解中国,这是我毕生要做的事情。”
医者档案:
李守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主任、37病区主任、28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新华网首届50名中国好医生之一。师从郭加强教授,擅长小儿和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及小儿后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等。多次在海外国际学术会议演讲,扩大了我国心脏外科的国际影响力。
(张兆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