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孙慧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1/20 9:33:58
选择字号:
曹文宣:长江“十年禁渔”迈出第一步

 

2007年曹文宣在长江上游赤水河源头进行野外调查。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建议:把当前的阶段性休渔改为全面休渔十年,“抢救性保护”我国最大的水生生物资源库,恢复长江生态。

■本报记者 沈春蕾 通讯员 孙慧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也是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一条生态河流。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余种,特有鱼类180余种。

曾经,长江是中华鲟、达氏鲟、白鲟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乐园,不仅有白鱀豚翩翩起舞的美丽身影,也有“江豚拜风”的壮观场面,还是“四大家鱼”的天然渔场。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日渐繁忙。渔业捕捞产量一度急剧上升。进入21世纪以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挖沙采石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渔业捕捞产量出现下降趋势,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随之而至的是珍稀物种的灭绝。

日前,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赤水河作为试点,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当前,应该把阶段性休渔改为全面休渔十年,“抢救性保护”我国最大的水生生物资源库,恢复长江生态。

长江恐面临“无鱼”

曹文宣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而今,白鲟、白鱀豚均已消失不见,中华鲟、江豚已达极度濒危状态,‘长江三鲜’中的鲥鱼已难觅踪迹,刀鲚被炒为天价,‘四大家鱼’资源大幅衰减。”

酷捕滥捞是淡水鱼资源大幅衰减的主要“凶手”之一,不仅削减渔业资源的“存量”,还严重破坏“增量”。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通过考察发现,长江中下游包括两湖流域,渔民使用电捕、“迷魂阵”、人工围堤、密眼网具等违法捕捞行为广泛存在。渔民的渔获物呈现数量少、质量低、幼龄化的趋势。

曹文宣举例道,在与长江相通的洞庭湖,迷魂阵捕捞的渔获物中91%都是50克以下的幼鱼,重量超过100克的鱼仅占捕捞总量的2%。“对渔民来说,这些幼鱼太小,只能低价出售作为饲料的原料,但这种竭泽而渔的方式对长江渔业资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白鱀豚、江豚、白鲟等大型珍稀保护动物都是以鱼为食的。除了非法捕捞手段和轮船螺旋桨对它们造成伤害外,导致这几种动物消失或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就是鱼类数量锐减。曹文宣指出:“长江‘无鱼’,最直接伤害的就是这些处于食物链金字塔顶端的大型动物。”

作为长江的旗舰物种,白鱀豚已被宣布功能性灭绝,白鲟已多年不见,江豚仅剩千余头,若再不采取措施,或在15年后消失。曹文宣感叹道:“旗舰物种不在,长江生态系统危矣。”

禁渔期存缺陷

从2002年起,国家对长江实施每年3~4个月的禁渔期制度,这对渔业资源保护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酷捕滥捞的屡禁不绝,自然繁衍的后代还来不及长大就在3个月解禁后被捕捞。

水生所科研人员对渔民在开禁后的渔获物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通过耳石判断,大约在6月4日到8日繁殖出来的鱼,在8月3日被捕捞上岸。曹文宣感叹道:“出生两个月就被捕捞,鱼类生长链被打断,现行禁渔期制度的初衷难以实现。”

他还指出,目前开展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放流本应是增殖增产的,但现实情况是,放流的鱼苗不久就可能被捕捞出现在市场上,实际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增殖放流还存在着影响或改变鱼类种群遗传结构的风险。

长江主要的经济鱼类,以四大家鱼为例,它们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3~5年,连续10年禁渔,将有2~3个世代的繁衍,这样有助于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数量成倍恢复,才能逆转当前长江生态恶化的趋势。对于以鱼为食的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来说,禁渔10年也是它们长久生存下来的希望。

目前,长江捕捞渔业产量低,且多为幼鱼。曹文宣认为,禁渔十年,让捕捞渔业退出长江及大型湖泊,一不会影响我国渔业的发展,二不会影响百姓对淡水鱼的需求,同时能让长江休养生息,渔业种质资源得以恢复,是保护渔业前途的必要手段。

另外,随着捕捞收入逐年下降,捕捞业已难以支撑沿江渔民的基本生活。多数地区甚至陷入“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渔民另谋出路、转产转业已是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柴油补贴政策饱受诟病,不仅不能遏制渔民捕捞,反而鼓励渔民保有渔船。据了解,一条渔船每年柴油补贴达数千元,仅2014年流域内的捕捞渔船油价补贴总额就为11.2亿元。曹文宣建议取消柴油补贴,将补贴款用作渔民转移安置、转产转业和脱贫致富。

打响生态保卫战

2016年初,习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犹如一声春雷,随后,各地纷纷采取措施,长江生态保卫战正式打响。

2016年12月30日,农业部网站发出《关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的通告》,决定从2017年1月1日零时起至2026年12月31日24时止,在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10年。

赤水河是四川省首条试点全面禁渔的河流,覆盖了长江上游珍稀鱼类栖息和繁殖的重要区域,也是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目前,四大家鱼占我国淡水渔业养殖产量约50%,然而其种质资源质量整体在下降。多代人工养殖导致鱼类种质退化,而长江是“四大家鱼”的天然种质资源库,可为人工繁殖和育种提供优质亲鱼。

根据我国“三江”(长江、珠江、黑龙江)“四大家鱼”种质调查结果,长江水系的种质无论是表型还是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都是最好的。

曹文宣表示:“通过全面禁渔保住长江这个天然种质资源库,恢复长江野生鱼类的自然生态系统,关系到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和未来。”

 

《中国科学报》 (2017-11-20 第6版 院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