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操秀英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7/10/22 9:09:22
选择字号:
基础研究之重要,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十九大代表谈加大投入强度和人才培养力度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在十九大报告中,“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段话中“基础研究”就出现了多次。

“报告用整整一段阐述了基础研究、创新的重要性,这说明总书记对科技界的事情非常了解,说出了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要取得技术的单点突破比较容易,但是要实现成果的井喷,支撑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就必须夯实基础,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十九大代表、哈尔滨工程大学杨德森院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作为专注水声研究36年的科技老兵,杨德森对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深有感触:“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就有加强基础研究的声音,之后随着国力的增强,国家对基础研究日益重视。可以说,从上到下都意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永远不能放松。”

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水声技术在哈军工是从声呐专业起步的,以研发设备为主。后来发现在如此重要的学科领域,必须从基础的水声学基本理论开始研究,才能不断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于是1960年代初就在哈军工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的水声工程专业。从现在我国水声科技取得的成就和发展看,当时的改革是多么重要。”杨德森说。

他还举了另一个例子。“水声工程学科主要研究声学信息在海洋中发生、接收和传播的规律、模式及其应用,与海洋环境关联十分紧密。但遗憾的是,我们对海洋的基础研究还比较缺乏,基础数据不是十分丰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技术的发展。”他认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关键,而基础研究是源头创新,是推动应用的源泉。”十九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学列车与线路研究所所长翟婉明院士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基础研究,过去几年里,发展势头良好。

这也是十九大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多次阐述的观点。据他介绍,我国发表在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连续6年居世界第2位,占总量的15.2%,近5年全世界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中,我国占18.1%。今年1月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学术工作影响力已经从去年的全球第4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这一成绩离不开基础研究的大幅投入。过去10年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从155.8亿元增长到670.6亿元,年均增长率17.6%。

部署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除了支持自由探索,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国家需求提供支撑,正如总书记所说,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所以我们也越来越重视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基础研究。”翟婉明说。

翟婉明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大家都知道,我们的高铁技术最开始是引进的,我们消化吸收后根据中国铁路的特点从源头开始,进行正向设计,才有了如今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

此外,“我承担的一项有关高速铁路基础设施运营安全维护的973项目马上就要结题,在这个课题基础上申请的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继续进行高速轨道交通系统动力学性能演变与安全控制的研究。”翟婉明说,这些课题都是需求导向,旨在解决重大需求,“因为高铁的大规模建设已经完成,在接下来大规模运营中,如何实现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行是个重要课题,我们这些研究都是为了建立中国高铁的养护维修体系标准。”

杨卫则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118个学科优先发展领域和16个跨学科优先发展领域,其中很多领域都体现了对接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大数据战略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等国家需求。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写进十九大报告

“基础研究后面要跟上应用,你看总书记在报告中,不仅提到强化基础研究,还在其后面马上跟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杨德森说,“基础研究不是孤立的,加强成果转化、产学研等问题提了很多年,说明这还是薄弱环节。”

“所以总书记在报告中特别提到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翟婉明认为,“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积累,很可能一时半会儿看不到效果,应用基础研究就是要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服务于国计民生的实践中,应用基础研究加强了才谈得上成果转化落地。”总书记关心的问题也是科技主管部门的关切所在。此前形成的新一轮国家科技计划均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环节工作,更加主动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全链条创新设计和一体化组织实施,将加速基础前沿最新成果对创新下游的渗透和引领。”科技部有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加大投入强度 为了“坐得住冷板凳”

尽管基础研究经费增幅不小,杨卫认为,还应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力争到2020年基础研究投入强度能够达到R&D的10%,如果10%达不到,能占到8%也行。同时,现在对基础研究资助力度最大的是中央民口的财政经费,科学家们呼吁,应增加对这一块的投入,同时要撬动地方、企业和国防投入的一部分用于基础研究。”杨卫说。

除了增加投入外,杨德森认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关键还是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基础研究短期内可能是看不到效果的,研究人员要坐得住冷板凳,我们要深刻体会总书记报告的精神,改进学术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给科研人员足够时间和空间。”杨德森说。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1日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