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黑龙江,世界公认的“黄金奶牛带”“黄金玉米带”“黑土带”,齐齐哈尔,九三农垦鑫海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奶牛场。
在这里,小牛犊吮吸着大奶罐里人工乳头流出的酸奶,509头成年母牛身上都佩戴了实时监测奶牛体征、获悉奶牛发情状况的信息采集设备,泌乳期的奶牛轮流享受着自动毛刷的按摩,产奶时间一到就自动排队走到挤奶器前挤奶,不同年龄的牛分栏居住,供休息的牛床可以自行发酵消化粪便尿液并保持干爽……这里“戒备森严”全封闭式管理,参观者需要消毒后方可入内;在这里出生的小牛90%是雌性;牛们吃的饲料就来自于牛场外围面积达2000亩的青贮玉米地。
在奶价低迷的今天,连新西兰的牧场都在亏损,而鑫海却做到了盈利。鑫海奶牛场不仅实现了现代化管理,而且其采用的8项核心技术全部来自于中国科研人员。作为中国农科院“奶牛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的核心示范场,让一直关心国产奶业发展的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在困难中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他认为,我国现有的奶牛养殖管理技术可以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奶牛生产水平。
奶业振兴要靠全国一盘棋
农业部畜牧业司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指出,我国奶业发展面临着挑战,虽然需求不断增长,但卖奶难却在加剧;奶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但竞争力还是不强;乳品质量安全已经明显改善,但消费者信心不足。
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张军民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奶牛单产低、饲料转化率低;奶牛繁殖效率低,奶牛利用年限短;牛奶质量偏低,存在安全隐患;奶牛健康差,养殖环境问题凸显等,制约着我国奶业的健康发展。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的13家科研院所、大学等,研究形成了奶牛体制增效技术模式3套,技术规范3-5套。这些集成技术将有针对性地应用到黑龙江省的奶牛规模养殖业中,并为我国奶牛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陈萌山告诉记者,针对国内奶业发展的问题,有人认为是奶业整体的科技水平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造成的。而他认为,技术支撑能力还不能适应当前奶业发展水平,是因为奶业科学技术的整合还很不够,需要不同技术相互配合,要有整体解决问题的方案,才能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定好标准等等。
陈萌山提出,要创造一条龙式的奶业科研组织模式,创造一盘棋式的奶业发展方案,形成全国一体化。
而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孔宪臣表示,黑龙江在2013、2014年建了182个奶牛场,到2018年要建至700个奶牛场。“这样的时刻,正好需要利用集成技术提高奶业竞争力,真正为民族发展尽一份力量,让奶农致富,让中国人和了中国奶能更加强壮。”
照顾得好,牛奶才好
当记者慢慢接近鑫海奶牛场院子里散步的奶牛时,它们并没有害怕地走开,而是转过头安静地看着记者等参观者。随行的专家说,奶牛不怕人,说明平时确实受到了比较好的照顾,“奶牛是不会撒谎的”。
“我们把甲酸加到牛乳里,不仅延长了鲜牛乳的可食用时间,而且用人工奶罐实现群体饲养,让犊牛自由采食,有活动空间,保障了犊牛健康,还节约了大量人工成本。”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曲永利告诉记者,犊牛早期培育关键技术为培育优良高产的奶牛奠定了基础。
断了奶的牛犊就要开始吃严格配比的全混合日粮(TMR)。中国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卜登攀说,他们在鑫海奶牛场采用全株青贮玉米配上干草、精饲料等制作TMR日粮,提高了饲料转化率,饲料成本下降5.1%。而且,通过种植全株青贮玉米,每亩增收320.6元,推动了“粮改饲”进行,实现种养双盈。
除了吃得好不好,奶牛养殖过程中需要对付的最大隐患就是疾病的侵袭。李秀波是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她告诉记者,在奶牛常见病中,乳房炎的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普通奶牛场的乳房炎显性发病率一般在20%~30%,最佳的治疗方案是采用抗生素治疗。他们研制成功的动物专用抗生素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防治效果达到85%,能让发病率降低8%,而成本只有国外同类型兽药的一半不到。
此外,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步志高还带领团队研制出了一套奶牛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控关键技术。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性传染病,奶牛该菌最易感的动物之一,可导致不孕不育。该技术集成了布病的诊断与检测、检疫与隔离、淘汰与免疫、控制与净化等综合防控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经济和公共卫生意义。
鑫海奶牛场场长王伟告诉记者,运用集成技术养牛,牛吃得好,住得好,病痛少,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生产有营养的牛奶。
现代化管理手段已经上马
早在20世纪80年代,荷兰已开始建立数字化奶牛场,以色列在1984年研制出了首套牧场管理系统。随着计算机互联网通信技术、二维码识读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红外感应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近场传输等技术的不断升级与普及,牧业在我国也逐步进入物联网时代。目前我国使用物联网技术管理的牧场大约占总体的15%~20%左右,并逐年加速增长。
上海科湃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年与牧场深入合作,了解牧场运营机制,从牧场管理者和实际操作者的角度出发,针对牧场管理的准点痛点,定制了一系列管控软件。该公司市场总监徐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针对牧场日常运作的整个流程,他们的产品打通了各个软硬件接口,能对整个牧场管理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的各项业务流程,通过互联网以及物联网技术提供全闭环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鑫海奶牛场还示范应用了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通过对奶牛泌乳性能和乳成分测定,形成完整的奶牛生产性能记录体系。牛场管理人员利用测定报告,能科学有效地对牛群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牛群的生产潜力。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王丹林告诉记者,他们采用农牧结合的奶牛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应用菌床养殖技术、干湿分离技术提供垫床及有机肥料,降低粪污处理、种养植业生产成本,有效解决奶牛的粪污出口问题,生产了优质的有机水稻,提高青贮粗饲料质量,解决奶牛优质饲料的入口问题,进而提升牛奶产量和品质,带动周边农户形成绿色种养新模式。
可以想见,在不远的未来,所有的牧场数据均能接入云端数据库,利用这些数据,政府部门能根据市场行情和需求,对辖区的产业体系进行整体调控,避免资源浪费和财产损失;企业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养模式,以达到投入产出比最高的生产经营模式;从业人员能减轻劳动负担降低劳动强度,一个人管理一个牧场也很快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