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豳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8/26 8:37:07
选择字号:
刘洋:科学知识不能只“躺在”课本里

刘洋和小朋友在一起。

■豳风

今年初夏,北京清河营郊野公园出现了一个“怪客”。即便烈日炎炎,他还穿着厚重的皮裤,裹着防晒围巾,手持一把大抄网。他在水塘里蹚来蹚去、东张西望,时而俯身在水底摸索什么,时而又蹚水急行,像要追赶什么。

但在孩子面前,他又摇身一变,成了给小朋友们讲趣味户外课的“动物博士”。

他叫刘洋,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一名在读博士生。过去一年里,他都在琢磨这么一件事:怎么让5岁~10岁的儿童在愉快的嬉戏中,轻松“玩转”动物学?

《奔跑吧兄弟》 VS第一堂课

北京市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在听过刘洋的课程后,称赞道:“这个小伙子,带孩子一级棒!”

不过,就在一年前,刘洋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时,面对着一片黑压压的小脑袋,打心眼里有点发怵。

当时,一位开办小学生暑期托管班的朋友找到他,希望他每周来给孩子们上一节动物课。课堂上这些“00后”的孩子,个个都很聪明,一双双眼睛像是能把大人看穿。刘洋有点发窘:“当时,我话也说不利索,想抖个包袱逗他们笑,也总是get不到点。”

好在他渐渐找到了状态。一个暑假下来,他隐隐觉得,自己做这件事,好像还挺有潜力的。学校开学后,刘洋决定在周末开设一系列“走进博物馆”课程,场所就定在国家动物博物馆。

为了备好这门课,刘洋成了动物博物馆的常客。从周一到周五,他中午一下班,就自费买票进入博物馆,拍照片、记笔记,到了下午两点再匆匆返回办公室。没时间吃午饭,就买包方便面对付一下。

有一个周末,他又去考察动物博物馆,恰巧遇到馆里的专业讲解员。“我跟着听了一路,觉得腿都吓软了,他们像机关枪一样的口才,我哪能比得上?”

这让他开始反思:“我凭什么让孩子听我讲课?”思考中,他意识到,博物馆讲解员传授的,主要是知识性的内容:蓝孔雀和绿孔雀的区别;旅鸽的灭绝经过;老虎的亚种分类……但是几乎从未告诉参观者,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的。“我觉得,真正的科普是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的科普。”刘洋说,在这个思路下,他开始设计自己的第一节动物博物馆课程。

当时,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非常火爆,在各大公园广场,总能看到人们在玩任务卡、撕名牌游戏。

受此启发,刘洋也做了一套任务卡。卡片正面有好几种鸟的喙部特写图,背面则是打乱顺序的鸟类名称。他让孩子们在博物馆的鸟类展区仔细观察,比比谁能更快找到这些鸟类。

因为这种竞赛的形式,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对鸟嘴产生了兴趣。接下来,刘洋问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厨房里的勺子、铲子、菜刀为什么长得不一样?”当孩子回答“因为它们的用处不一样”时,刘洋就趁机指点:“这些鸟嘴之所以千姿百态,也是与不同的食性相适应。”

作为一名接受过中科院科研训练的研究生,刘洋还很注重知识的“新鲜度”。他会在课程中,融入一些世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我要让孩子们知道,所谓科学知识,并不是躺在书本里一成不变的东西。事实上,科学家们每天都在贡献新的发现”。

到大自然中获得一手知识

真正让刘洋“火”了一把的,是今年4月初开始的“探秘黄草湾”户外课。

博物馆课程得到家长和孩子的肯定后,越来越多的受众提出,希望刘洋把动物课开到野外去。

“当时我觉得,要被赶鸭子上架了。”刘洋说。真正的大自然,可比博物馆复杂多了,他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应对野外的种种变数。

就这样,刘洋开始了有史以来最漫长的备课过程。从冬天开始,他搜集了大量材料,把北京常见的动物种类梳理了一遍。惊蛰节气一过,他就频频去黄草湾郊野公园探点,经常从白天待到晚上,送走了昼行动物,又迎来夜行动物。

虽然刘洋一再说自己心里没底,但是第一课的效果却出乎意料地好。孩子们在事先布设的小桶里发现了一只鼩鼱,袖珍玲珑的模样、灵巧滑稽的动作,煞是可爱。得知这个小家伙就是《疯狂动物城》里的“黑帮老大”后,孩子们更是惊叹不已。

“大自然充满了未知,也充满了惊喜。就像鼩鼱这种小动物,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却浑然不觉。”刘洋希望,“孩子们能在他的课堂上,见到更多意料之外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扫扫虫网,翻翻石头。”

黄草湾的课“走红”了。从第二节课开始,就场场爆满。从4月初到5月中旬,每周都开两到三节,前前后后有100多个孩子来听课。

课程中有一点让刘洋特别在意,那就是培养孩子们爱护生命的意识。每一堂课上,他都反复强调,只能用特定工具活捕动物,而且不能用手直接碰触它们。每堂课结束时,他都要看着孩子们把所有动物妥善放生。

“童年时的这些经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我希望孩子们从我这里带走的,不是可以炫耀的知识,而是一颗热爱自然、渴望求知的心。”刘洋说。

玩以致学,学以致用

虽然刘洋已经是一个27岁的博士生,但比起“学霸”来,他有时更像一个长不大的“顽童”。他觉得,“玩以致学,学以致用”,才是对他教学理念的最好概括。

小时候,刘洋的家就在学校的土操场边上,一到夏天,野草长得茂盛葱茏,随手翻翻草堆、石头,就会找到很多蜈蚣、蚰蜒……

可是刘洋发现,如今北京的孩子很少有机会这么玩。在后来的水生动物课上,很多孩子都不敢靠近河边,哪怕一些简单的任务,也怕脏、怕累,不肯自己动手。

“其实,大自然的很多秘密,只有你俯下身,甚至趴下来,才能有所发现。我最希望看到家长们舍得放开手,让自己的孩子去摸爬滚打地探索。”刘洋说。

现在,他正在思考如何进一步丰富课程体系。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刘洋也是《荒野求生》主持人贝尔的粉丝。但他发现,纪录片中呈现的很多野外生存技能,很难在现实场景中复制。

“现在的小朋友们对这些都很感兴趣,但是缺乏直接体验的渠道。”刘洋盘算着,要从自己做起,成为一个有实践经验的人。

他决定从“钻木取火”起步。从最初的只冒烟、不着火,到第一缕火苗冉冉升起,他足足钻研了半年之久。“在教科书上,关于钻木取火,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利用了摩擦生热的原理。但是只有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孩子才能理解运用自然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真谛。”

刘洋有时候会想,他做这件事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呢?“我能带来的改变其实很有限,也许以后我可以做得更好,影响更多的孩子,但这仍然算不了什么。我期待着有更多青年科研人员加入这项事业——动物博士只是一顶帽子,盖在下面的可以是任何有志于此的人。”

《中国科学报》 (2016-08-26 第2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