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禾)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项目“我国南方地区稻米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座谈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专家们认为,大气沉降、污水灌溉、土壤镉本底值较高、肥料和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等是稻米中镉的主要来源;通过叶面调理剂、微生物制剂等的使用,能使部分镉超标农田生产出镉达标的稻米。
2015年中国农科院启动了“我国南方地区稻米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项目,经11个协同创新团队,及相关企业1年多的研究和大田试验,发现早稻品种的遗传背景对稻米镉含量有极其显著影响;晚稻灌浆期蒸发量大,稻米镉超标率更为严重。
农业部环保科研监测所研究员刘仲齐说,耕地土壤中的镉含量处于动态变化中,受降雨量、灌溉、深层土壤中镉含量等因素影响。大田试验证明,通过使用特定叶面调理剂,能使晚稻中镉含量下降30%—50%;研究出的高效吸附镉离子微生物,其细胞直接鳌合镉离子,进而减少土壤环境中游离的镉离子量。结果表明,该微生物工程菌可吸附约60%的镉离子。
“来自生产废渣的海泡石、坡缕石可显著降低酸性稻田土壤中可溶性镉含量,降幅达40%—70%,使中轻度镉污染稻田生长的水稻糙米中镉含量降低到0.2毫克/千克的国家标准。”刘仲齐说。
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所长陈万权研究员说,红麻、亚麻等具高富集镉、耐镉性。镉污染农田经1年多苎麻种植后,土壤镉含量从1.22毫克/千克降到1.12毫克/千克,降低8.19%,同时麻干皮产量保持较高水平。
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王衍亮说,据国家要求,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要达4000万亩,2030年达90%。这就要求加快稻米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并使农民用得起、用得好。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