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围绕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及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启动“中国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健康影响与应对机制”联合重大研究计划。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不得申请。
二、限项规定
1.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直接费用大于200万元/项的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仅限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作为参与者不限)、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承担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应急管理项目。
2.申请人(不含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上一年度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本年度不得再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书报送日期为2016年8月10日至12日16时。
2.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申请须知和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重点支持项目”或者“集成项目”,如果申请第一部分研究内容,附注说明请选择“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与应对机制的基础研究”;如果申请第二部分研究内容,附注说明请选择“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者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集成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4个。
(5)申请人应当按照重大研究计划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研究计划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报告正文的“研究基础”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6)申请人应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认真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项目资金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申请人仅需填写直接费用部分,间接费用由系统自动生成。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申请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制项目资金预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申请人汇总编制。
(7)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
(8)申请人应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
3. 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具体要求如下:
(1)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2016年8月12日16时)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版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统一报送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一份)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
(2)提交电子版申请书时,应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
(3)报送纸质申请材料时,还应包括本单位公函和申请项目清单,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4)可将纸质申请书直接送达或者邮寄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邮寄,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联合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材料”, 请勿使用邮政包裹,以免延误申请。
4. 申请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负责接收,材料接收工作组联系方式如下: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行政楼101房间)
邮 编:100085
联系电话:010-62328591
四、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须关注与本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响与应对机制”联合重大研究计划2016年度项目指南
“中国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健康影响与应对机制”联合重大研究计划包括两部分内容:“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与应对机制的基础研究”和“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
第一部分 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与应对机制的基础研究
中国大气污染成因复杂,是环境领域的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大气复合污染来自于多种污染源排放的气态和颗粒态一次污染物,以及经系列的物理、化学过程形成的二次细颗粒物和臭氧等二次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与天气、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高浓度的污染,并在大范围的区域间相互输送与反应。大气复合污染应对机制研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治理大气复合污染的创新思想来源于对大气物理、化学过程的深入认识,揭示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发展应对机制需要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
一、科学目标
围绕大气复合污染形成的物理与化学过程与控制技术原理的重大科学问题,揭示形成大气复合污染的关键化学过程和关键大气物理过程,阐明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建立大气复合污染成因的理论体系,发展大气复合污染探测、来源解析、决策系统分析的新原理与新方法,提出控制我国大气复合污染的创新性思路。
二、核心科学问题
核心科学问题是:“大气复合污染形成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及控制的关键技术原理与应对机制”,将围绕以下三个关键科学问题组织实施。
(一)大气氧化性与大气复合污染生成的关键化学过程;
(二)大气多尺度物理过程与大气复合污染的相互作用;
(三)大气复合污染的关键控制技术原理与应对机制。
三、2016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和项目布局
(一)大气复合污染的来源识别技术原理与应对机制。
大气复合污染的应对机制研究依赖于准确的源排放资料。针对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已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缺乏对已有源清单的质量和不确定性的系统综合分析,一些关键源(如氨、生物质燃烧、非道路机动车排放、人为矿物颗粒物)的清单还很不全面、不确定性还很高,有关中国大气污染源清单的研究还较分散、缺乏系统性的集成与校验。此外,大气复合污染来源复杂且处于快速变化中,为此需要综合利用高分辨率源清单、离线和在线大气化学优化测量手段及空气质量模型发展高时间分辨率的源解析原理与方法;以及发展源类快速判别和动态定量的前沿方法,建立多种源解析方法综合校验体系。
2016年拟通过2-3个培育项目、1个重点支持项目分别优先支持华北和长三角地区氨、生物质燃烧、非道路机动车排放、人为矿物颗粒物的源清单建立与校验;通过1个重点支持项目优先支持中国大气污染源清单的集成及与多种技术结合的综合校验;通过1个重点支持项目优先支持高时间分辨率大气污染物在线测量与在线源解析技术,实现污染源快速识别、动态定量与综合校验;通过1个重点支持项目优先支持基于海量观测数据融合和云计算的大气复合污染预报模型,发展大气污染资料同化方法,研究区域大气污染预报原理和集合预报新方法。
(二)大气复合污染生成的关键化学过程。
大气氧化性与自由基化学:大气氧化性决定了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生成和去除,是大气复合污染形成的核心。大气氧化性主要由对流层中大气自由基化学决定,揭示大气自由基化学是大气氧化性研究和大气污染成因研究的核心挑战。
新粒子生成与颗粒物演变机制:目前对大气气态前体物如何通过气粒转化形成二次颗粒物,尤其对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机制认识还很不清楚。新粒子生成与颗粒物演变机制是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理的重要前沿基础和挑战性科学问题。
大气颗粒物表/界面的多相反应机制:在中国目前的大范围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严重超标时,大气颗粒物的多相反应机制可能起着关键的作用,但目前对这一类反应及其在灰霾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了解非常有限。
2016年拟通过1个培育项目、1个重点支持项目优先资助大气自由基在局地与区域尺度上的收支分析及循环机制;通过1-2个培育项目、1个重点支持项目优先资助大气纳米颗粒物化学组分测量原理与技术及大气新粒子化学组成;通过1-2个重点支持项目优先资助支持表界面二次气溶胶形成机制、液相反应二次气溶胶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通过1个重点项目优先资助不同来源颗粒物及其混合状态下的表面、内层结构特征;通过1-2个培育项目、1-2个重点项目优先资助重污染期间二次硫酸盐均相和非均相化学过程的定量识别、大气化学新机制及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形成规律大气复合污染形成的详尽化学机理及优化机制。
(三)大气物理过程与大气复合污染的生成。
大气物理过程与大气复合污染的相互影响机制:大气物理过程在多种尺度上决定着大气复合污染的生成,控制着大气污染的积累、输送和地-气交换。而大气污染物也通过影响光学-辐射特性、参与云雾形成影响大气物理过程。
大气重污染过程与边界层结构变化:大气复合污染的形成与大气边界层结构密切相关。在重污染形成过程中,尤其需要研究大气边界层的特征及其与大气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机制,边界层结构变化对污染物积累、重污染事件形成的贡献。
气候变化与我国大气复合污染的联系:大气复合污染与气候变化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为把握大气复合污染的长期变化,科学认识大气复合污染长期变化中的天气气候因素和污染排放因素的相对贡献,需要深入研究各种形成大气复合污染的大气成分长期变化、导致大气复合污染的气象条件的长期变化规律,揭示其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
2016年拟通过2-3个重点支持项目优先资助大气物理过程与大气污染物的输送、化学转化及清除的相互作用机制,大气污染物与云及辐射的相互作用,小尺度动力过程的次网格效应;2-3个重点项目优先资助气候变化对我国大范围大气复合污染的形成和长期变化的影响机制、大气污染物对气候的影响;1-2个培育项目、1-2个重点支持项目优先资助重污染条件下二次气溶胶机制及模拟、云雾生消关键物理化学过程的模拟与参数化、大气污染干湿沉降机制与参数化。
以上项目将优先资助覆盖主要重污染区(包括华北、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东北等)的观测、诊断和模拟研究,尤其关注空气污染与气候的相互作用。
与研究方向(三)大气物理过程与大气复合污染的生成有关的申请项目,应该考虑和设计对大气物理过程与大气化学过程耦合对大气复合污染形成的作用机制,项目遴选将优先考虑充分体现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过程耦合过程研究内容的申请项目。
(四)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控制的科普项目。
2016年拟以“培育项目”的方式资助科普项目1项,要求以一流的媒体制作水平对本重大研究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科学发现给予追踪科普报道。
四、遴选项目的基本原则
主要资助“重点支持项目”,同时支持少量“培育项目”和“集成项目”。对于有很好的创新学术思想和研究价值,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成果积累,且对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有较大贡献的申请项目,将以“重点支持项目”予以资助;本部分将以“项目群”的方式资助针对重点地区(尤其是华北和长三角地区)和集中科学问题的研究。对于有较好创新学术思路和研究价值,研究区域在华北、长三角以外且有地域特色的申请项目,将主要以“培育项目”方式予以资助。本部分在后期将主要以“集成项目”的方式,资助对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有决定作用,能实现本部分资助的观测实验和数值模拟的集成,对大气污染治理决策起到科学支撑作用的研究。
申请书选题应符合本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原则,解决与计划总体目标紧密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理论与技术方法瓶颈。项目申请书应瞄准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突出有限目标,强调原创性与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论述对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的贡献,以及与其他已获得资助的相关项目或项目群之间的关系。不符合《指南》的申请将不予受理。
五、2016年度资助计划
2016年度计划资助直接费用5500万元,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15-20个,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拟资助培育项目5-10个,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1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 。
第二部分 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
近年来在我国频发的大气雾霾现象涉及区域广、强度高、持续时间长。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来源与成因的复杂性导致了其毒性组分和致毒机制的不确定性。结合我国大气雾霾的特点,开展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研究,将促进我国环境污染与健康领域研究的跨越发展,满足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需求。本重大研究计划拟组织化学、环境、毒理学、生命、医学等多学科领域专家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合作攻关,通过理论与方法学创新,在探明细颗粒物关键致毒组分与毒性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其生物效应和与疾病危害相关的影响机制。
一、科学目标
围绕大气细颗粒物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的重大科学问题,解析雾霾关键毒性成分及其来源和暴露途径;提出并建立个体水平和人群水平暴露评估的方法,阐明我国雾霾高发地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暴露特征;寻找并利用代谢组、遗传和表观遗传生物标志物,解析细颗粒物对关键信号路径的扰动作用,诠释我国特征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生物学效应和毒理学机制;揭示大气细颗粒物可能诱发的机体应答与机体损伤作用机理,阐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相关疾病的联系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
二、核心科学问题
核心科学问题是“大气细颗粒物的毒性组分、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将围绕以下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展开。
(一)典型区域大气细颗粒物的毒性组分及暴露研究方法学;
(二)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生物学效应与毒理学机制;
(三)大气细颗粒物的健康危害效应。
三、2016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
根据2015年的受理和资助情况,确定2016年资助方向如下:
(一)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来源、演化与甄别。
重点资助以组分鉴定和细胞毒性检测为前提的典型雾霾污染区域细颗粒毒性组分特征研究。鼓励开展细颗粒组分在颗粒物表面的活化和转化,支持一次细颗粒形成二次细颗粒过程中组分经化学反应转化为毒性更高物质的环境化学机制探索。
(二)大气细颗粒物的暴露组学。
鼓励将组学技术和系统科学思想与剂量-效应关系研究相结合,支持基于暴露组学的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细颗粒病原微生物等基因组学研究;大气细颗粒物个体水平暴露评价方法、设备与装置的研究,科学表征细颗粒物人体暴露在时间、方式、剂量等方面的差异。
(三)细颗粒物组分与生物分子的交互作用及毒性机理。
鼓励利用最新科学手段和系统生物学等方法解析潜在的机体损害机制,开展细颗粒毒性组分暴露所致机体生物大分子响应机制研究,毒性组分诱发的表观遗传改变的探索性研究。本计划同时关注细颗粒物典型组分(特别是细颗粒自身)有效形态与生物屏障通透性评价方法以及细颗粒物组分混合暴露的联合毒性机制研究。
(四)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人群健康危害的流行病学研究。
支持典型区域细颗粒物污染所致健康效应的队列研究,细颗粒物污染对我国呼吸、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长期影响和预测研究。支持在敏感人群及特定环境暴露人群开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雾霾爆发与特定传染性疾病的相关关系研究。鼓励已有队列研究基础(或队列研究样本)的团队申请上述项目。
(五)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健康危害机制。
重点资助吸入暴露为主诱发特定机体损伤的靶器官和靶组织模型研究,鼓励细颗粒物所致靶器官和靶组织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关注细颗粒诱发的呼吸和心血管等系统功能异常的生物学基础及其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四、遴选项目的基本原则
本年度主要资助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项目在资助强度和实现目标上有所不同。对有较好的创新学术思路和研究价值,但尚需进一步探索研究的申请项目,将以培育项目方式予以资助。对有很好的创新学术思想和研究价值,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成果积累,且对重大计划总体目标有较大贡献的申请项目,将以重点支持项目的方式予以资助。申请书选题应符合本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原则,解决与计划总体目标紧密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领域方法瓶颈。申请书应瞄准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突出有限目标,强调原创性与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论述对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的贡献,不符合《指南》的申请将不予受理。
五、2016年度资助计划
2016年度计划资助直接费用3800万元。拟资助培育项目约15项,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90万元/项,资助期限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约8项,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