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家鑫 姜泓冰 孙振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6/7/11 9:08:57
选择字号:
关注科技大项目:面临国际化程度不足等问题

 

我国科研投入不断增加,成果持续产出,但也面临国际化程度不足等问题

领衔大科学,一步一步来(关注科技大项目)

为什么

牵头组织科学大计划,能率先掌握最关键的成果和技术

在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大多都有这么一条规矩:研究成果由参与国家(组织、个人)共享。无论是人类基因组计划还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大亚湾中微子振荡实验,成果均为参与成员共同享有。

除了最直接的科研成果,参与大科学计划对于培养人才、提高工业制造能力、把握科技前沿趋势、优化科研管理水平等均能带来显著拉动。据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应用超导工程技术研究室主任武玉介绍,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为例,中方的很多技术在项目参与过程中都得到发展,比如导体的制造,以前超导线、超导电缆的制造都依赖其他国家,但是在参加ITER之后,我们逐渐发展了这项技术,现在中国生产的超导线已经向世界各地供货。

不少人疑惑,既然只需要较少的投入,就能有如此收获,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冒着风险,主动去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呢?

中科院院士王贻芳认为,参与和牵头,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所面临的挑战也截然不同,虽然最终都能共享成果,但真正的收获肯定是与付出成正比。

“首先,从资金占比来看,承担费用多的国家,自然能优先选择大科学计划中最核心的科研项目,也就率先掌握了其中最关键的成果和技术。”王贻芳说。

其次,一项技术从“知道”到“创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贻芳认为,从知晓其中科技原理到真正掌握、实现应用,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率先提出并牵头组织大科学计划,可以在学术竞争中占据先机,产出的成果也将是真正的原始创新。

“对高能物理、核物理、天文、天体物理等研究领域,要想成为世界领先,要想获得重大科学成果,必须要有新思想、新技术或新方法,并落实为大项目,这是必由之路。”王贻芳说。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指出,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跟风做些分散性的小题目,在别人的刊物上发表几篇论文,要瞄准大目标、做大题目、解决大问题,做国际学术界的举旗领跑者。而积极参与乃至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正是促进中国科技转型的契机。

有什么

投入不断增加、成果持续产出、国家战略支持……中国有信心领跑

“大科学”必然需要大投入。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4年达到626亿元,10年来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科技论文总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第二位,2005年至2015年9月,我国论文共被引1287万余次,高被引论文(引用次数居世界前1%)15011篇,均居世界第四位。

汪品先表示:“能否发起或牵头组织大科学计划,经费不再是困扰中国科学界的主要问题。”

2014年1月底,作为“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首个航次,“决心号”展开南海联合钻探研究。这项提议原本并未获得国际专家的最多票数,但正值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缩减该项研究的年度预算,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存亡之际,中国慷慨赞助,使得国际科考得以成行,中国科学家也成为其团队领导者。

不断增加的投入和持续产出的成果,无疑都给中国领衔大科学计划注入了信心。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郭华东院士认为:“目前我国的政策环境比较理想,国家对发起大科学计划的目标十分支持。”

大科学计划能否发起,除与加入该计划科学家的目标、兴趣相符外,还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国家战略方向等息息相关。

由郭华东等科学家发起的“数字丝路”计划,基于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将建立“一带一路”空间大数据平台,开展6个科学领域宏观动态研究,为“一带一路”提供空间信息、科学模式与决策支持。目前,已经有2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和国际组织管理者响应和支持这个计划。

在郭华东看来,这一项目之所以能得到支持,除了我们的实力、积淀、研究领域等原因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科研目标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契合。

缺什么

提高创新和领导能力、提高国际化程度……我们要准备的还有很多

汪品先觉得,牵头组织大科学计划前,我们先要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在该领域我们真有足够领导力了吗?项目方向真正引领潮流吗?我们的计划能吸引国际主流学界的参与吗?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美不少国家科研经费紧张,在科研组织主要通过邮件交流的时代,要把一些大科学计划的办公室搬到中国来、替人付工资并不难。所以,发起大科学计划千万不能为了‘面上有光’,追求形式上的‘领衔’”,汪品先表示,科学研究不可能一蹴而,树立了大目标后,更要一步一步扎实地走。

“牵头组织高水平的大科学计划需要对项目思路、领导能力、国家支持、国际认可度等进行综合评定”,郭华东说。

除此以外,要做的准备还有很多。“从人才、管理到工业基础等,我们要做好全方位的准备。”王贻芳说,“比如人才,对于大科学计划来说,仅仅有大师是不够的,而是要培养出一支覆盖各个年龄段、不同研究领域、高度国际化的科研队伍。”

郭华东认为,在国内设立国际学术组织,可以为发起和牵头大科学计划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国际学术组织设在中国,有利于提高我国科研人员的国际化水平与科研素质,提升我们对国际学术组织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使国际优秀资源集结于中国。此外,一般来说,国际学术组织都有相应的大科学计划,很多国际大科学计划都产生于国际学术组织,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个大科学计划的发起需要各方联动,尤其是政府支持。因为科学领域发展十分迅速,这就要求决策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跟上脚步,调整思维。不要因为有些方面没有取得共识而延误时机。”郭华东说。

(刘涓溪参与采写)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