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6/24 9:12:49
选择字号:
科学达人答“分答”

 

■本报记者 胡珉琦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显然,如果用户想要获取有深度的专业性的知识,1分钟的时间根本不可能传达什么,还得靠自己踏踏实实的阅读积累,没必要上这样的平台。

◎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人们需不需要为知识买单,取决于它是否是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而就知识本身而言,也分为不同种类,用娱乐化的方式分享短、平、快的知识可能更适合这类平台的,也符合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的特征。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虽然很多提问是以前作科普报告的时候经常遇到的,还是有不少提问是以前没有怎么思考过甚至没有听说过。虽然玩“分答”纯粹从收入和投入看是得不偿失的,但我在思想上的收获非常大。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它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科普的作用。有多位分答用户还无法分清自闭症与抑郁症的区别,如果考虑到更多偷听的用户,再多解释都是有必要的。

5月以来,互联网最火的生意跟“知识”有关,果壳推出了一款知识销售产品——分答。事实上,无论是紧接着诞生的“知乎Live”,还是去年就上线的“在行”,无一不是在探索知识共享与商业价值之间的紧密衔接。作为知识生产的重要力量,科学达人“玩”得不亦乐乎。

“社会学实验”

6月初的一天,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自称是一位普通的科学工作者,居然和章子怡、佟大为、李银河这些明星网红们同时出现在了一个新型互联网产品的名人榜上。用他自己的话说简直就是“史无前例”!这款产品正是果壳新近推出的知识销售平台——分答。

分答之所以能够迅速引爆话题,玩法很重要。

参与分答的用户涉及三方:提问方、回答方和偷听方。提问方选择回答方,并支付回答方设定的费用,并以书面文字的形式提问。回答方接到问题后,必须以不超过60秒的口头音频形式回复。如果48小时内不答复,系统自动把钱退给提问方。最有意思的设计是第三方的 “1元偷偷听”。偷听方如果想“偷偷听”,需要支付1元,提问方和回答方各得一半。最后,平台会从提问双方的所有收入中提取10%作为服务费。

抱着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心态,张双南在刚接触该平台时还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社会学实验”,实验的主要目标是想了解提问的次数和价格的关系。于是,他制定了实验方案:价格在1-100元之间由程序按照均匀分布随机给出,每天更新一次。

尽管样本不大,但他统计后发现,虽然30元以上仍然有人提问,甚至90元以上也有人提问,但是大部分提问都是在20元以下的价格,而且主要集中在10元左右,在10元左右提问的次数和价格没有明显的关联(除了1元惊爆价)。

因此,他得到的结论是:当价格在10元左右的时候,提问者想问就问,基本上不会考虑钱的区别。到了20元以上,提问者就比较慎重了。而1元的价格实在太低,因此深更半夜也是提问爆棚。

他说,实验的另外一个目标是想了解偷听的次数和提问的价格是否有关联情况。有意思的是,从实验结果上,偷听者完全不会关注提问的价格。

目前,张双南的收听人数为2360人,共回答了277个问题。

1月有余,该平台上像张双南这样的科学达人已经增长到了50多位,如果算上医疗和心理咨询领域,跟科学相关的专业人士俨然成为分答的一股主要力量之一。尽管,他们的定价不高,回答也不可能像明星那样引爆热点。

“启发”与“好玩”最重要

一款现象级产品的出现,往往引来关于该模式可持续性的讨论。有业内人士直言,分答本质上依靠的是娱乐文化和粉丝经济,主要是满足用户的窥私欲和追星效应,一旦名人、大V热情冷却,产品也将失去最重要的支撑。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知识分享其重点并不在知识。

经张双南亲测,向名人、大V提问,价格从3000到500元不等,但却从来没有被选中过,于是他只好自嘲,可能是自己的提问太过正经,不够有爆点。

而他总结的收到用户提问次数由多及少的类别依次为:穿越、外星人和UFO、鬼神和宗教、教育、黑洞和引力波、诗歌和美学。有人半捣乱式提问“听说引力不真存在”,张双南也只得霸气回应“那你咋不上天呢”。

平台上另一科学达人、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收到的提问更是五花八门。当然,由于“淼叔”平时就涉猎颇广,喜欢用理科思维思考和解释社会问题,职场、情感问题也难不倒他。

他也承认,相较于知识传播,分答平台的娱乐功能更为突出。而就知识本身而言,也分为不同种类,用娱乐化的方式分享短、平、快的知识可能更适合这类平台的,也符合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的特征。

“显然,如果用户想要获取有深度的专业性的知识,1分钟的时间根本不可能传达什么,还得靠自己踏踏实实的阅读积累,没必要上这样的平台。”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说,分答的价值还是在于用一种很有意思的方式相互启发,“用户提出在平时的阅读、搜索中无法得到的答案,也促使回答者思考平时不曾思考过的问题。至于是不是知识,并不那么重要。”

“虽然很多提问是以前作科普报告的时候经常遇到的,还是有不少提问是以前没有怎么思考过甚至没有听说过。”张双南也坦言,“虽然玩‘分答’纯粹从收入和投入看是得不偿失的,但我在思想上的收获非常大。”

几天前,他就因为一个分答用户的“无厘头”提问在朋友圈公开征集答案——为什么南方楼房的窗户向外开,而北方的窗户向里开?尽管问题本身与他的专业无关,但却引起了同样充满好奇心的一帮科学家的踊跃思考。

事实上,相较于其他圈子,分答的科学圈还是相对严肃的。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就认为,它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科普的作用。作为分子神经生物学家,仇子龙几年来的研究重点是自闭症,他发现,有多位分答用户还无法分清自闭症与抑郁症的区别,如果考虑到更多偷听的用户,再多解释都是有必要的。

再比如,有用户提出“黑洞合并瞬间两黑洞视界交界处的引力合力可能被中和。问引力中和的地方,被黑洞村掉的物质有机会逃逸吗”,就被张双南评价为非常专业又有趣的问题,偷听热度自然也比较高。

此外,由于提问者中不能区分科学和哲学、宗教以及伪科学的比例相当大,不理解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比例也极大。因此,科学家在回答很多问题的时候都会特别强调什么是科学以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这些回答如果通过用户自行搜索的方式也许也能找到答案,但因为给出答案的人不同,用户的信任程度也会不同,受到的影响自然也会不同。

科学知识需要买单吗

分答的出现被认为是认知盈余真正到了变现的时刻。除了这一种形式,知乎也在近期上线了新产品“知乎Live”(知乎直播)。平台答主可以创建一个Live,它会出现在关注者的信息流中。用户点击并支付票价(由答主设定)后,就能进入到沟通群内,答主和其他用户便在群内开始问答沟通。而果壳早在去年3月就推出了产品“在行”,使用这款应用可以付费约见不同领域的行家,与他们进行一对一见面约谈。

一时间,“给钱才回答”似乎成了一股潮流。但尤其就科学知识而言,究竟应该免费还是付费是存在争议的。

记者发现,至少在分答平台上,科学家对提问的定价是普遍较低的,多数是几元、十几元,且在允许的时间内,他们会尽量回答用户的提问,有人甚至会因为拒绝而感到不安。再加上偷听机制的补偿,提问者付出的成本也很有限。张双南还特地制定了自己的规则,朋友圈的朋友提问一律免费。因此,本质上这个群体的内容分享并不以营利为目的。

朱进还提到,用1分钟回答用户的问题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往往需要先通过文字理清思路,遇到重要的问题还得查找资料,考虑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科学是很严谨的,语音回答一旦产生,就不能再纠错、修改,这对科学家来说是有压力的。”

而了解朱进的人都知道,从十几年前他来到天文馆就定期和小孩儿聊天,从最早的505天文教室,到后来定期举办的天文沙龙,还有在山村学校开设的天文特色课。这些都是免费的,而且也将继续免费。“这是因为天文有其特殊性,它有太多的未知,我从孩子们身上得到启发并不比他们从我这里得到的少”。

仇子龙作为早期就加入果壳网的科普达人,写文章、作讲座,接受线上分享活动的邀约,一般也都会选择公益平台。

但他们同时也指出,针对不同内容、类型的科学知识,面对不同的受众,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平台传播知识,可以选择免费或者收费的形式,只要机制本身是合理的,尽管它们之间的界限可能比较模糊。

今年3月,资深科普达人李淼在一家微电台开设的微课——给9~12岁孩子的量子力学,属于付费项目,但听课人数爆满。由于反响热烈,该课程的内容已在筹划出版科普书籍,这样,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就能以更低的成本去享受这些知识了。

在李淼看来,人们需不需要为知识买单,取决于它是否是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当然,考虑到不同科学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所付出的不同的时间成本,个体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中国科学报》 (2016-06-24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